面对“执拗”娃,记住三点就不怕!

作者:涵妈育儿 11-29阅读:4830次


1

米妈最近快被她2岁不到的孩子逼疯了!

早起穿衣、穿裤、刷牙、洗脸、洗手,顺序错了,就得重新按顺序再来一遍。

饭菜只能奶奶准备,别人盛好的就要倒掉。

上楼梯,大人不许抱,抱了也得退回去自己重新爬。

最可怕的是,有一次米爸带着小米去厕所撒尿,一回头看见米妈,嚷着一定要把拉出去的尿灌回“小鸟”,再让妈妈带他去尿!

这种神要求,崩溃不崩溃?

可是小米不管!

做不到?他就又哭又闹地撒泼打滚!

哄劝不管用,讲道理不管用,打骂依然不管用。

米妈又气又恼又无奈,经常吐槽:“这小祖宗就是个讨债鬼,是上天派来折磨自己的。”

吐槽之余,米妈又担心,这么执拗的小米,长大了会不会发展成强迫症?

有经验的宝妈都同情地安慰米妈:“没事,没事,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大家都是这样崩溃着过来的。”“加油呀,胜利就在前方!”

2

心理学研究发现:

从孩子一出生就有个“内在秩序感建构”的敏感期,它的发展从0岁持续到3岁左右。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会出现在2岁左右,最大特点就是“执拗”。

我们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为“秩序敏感期”。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呈螺旋状发展的。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指出,儿童秩序敏感期会呈现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顺序、位置等细节来支配环境,获得安全感。因而他们对事物的完整性、秩序感和所属权力的稳定性要求会非常高。

所以就会出现饼干破了会哭,小车不是他想的那样排,也会闹。

如果这些不能按其要求“复原”“重来”或“归位”,孩子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休。大人的建议、劝说,孩子也统统不会接受。

我们也往往会因为孩子的“任性”“胡闹”“不可理喻”而抓狂。

3

如果家长认为,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不过在无理取闹,让他们感到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斥责、打骂,孩子的心灵就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从而变得混乱、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

而正确引导并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秩序敏感期,有助于孩子建立稳定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内在秩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蒙特梭利认为: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秩序的“固执”追求,使他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物,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同时,孩子会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智能也因此逐步建构。

那么,面对正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我们要如何做呢?

爱和尊重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特别希望自己可以“当家做主”。

孩子有些要求在我们爸爸妈妈看来可能很没有逻辑,非常无稽,但是它能给孩子身心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平静。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一岁半的嗯哼,在某节目中就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闹脾气,把杜江闹得焦头烂额。

有一次嗯哼在画画课上嚎啕大哭,嘴里说着“家家……家家……”

杜江一脸茫然。

后来才反应过来,嗯哼是因为衣服上蘸了一点颜料,不高兴了,要回家。

于是杜江让工作人员去拿一件干净的白T恤给嗯哼穿上,嗯哼马上就平静了下来。

我们给予孩子尊重与爱,让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后,执拗也会很快过去。

想起一位网友妈妈的吐槽:

孩子2岁那年的夏天,有一天停电,近四十度的高温,午睡时,一定要像平时开着空调一样,盖着被子睡,还非要妈妈陪着一起盖着被子睡。

结果很快就捂得满头大汗,孩子自己说,不要盖被子了。

所以,只要孩子的“执拗”无关是非原则问题,没有触犯公共道德标准,不危害他人,我们不妨顺从孩子的需求。

东西要自己摆、衣服要自己穿,吃饭要自己吃,电梯要自己按,就随他去吧。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获得自主的快乐。

同时,孩子也能从中获得经验教训,逐渐深化自己的认知。

引导表达

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思维比语言先行。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孩子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失败感带来的沮丧、挫败、焦虑、愤怒等情绪,通常会出现哭闹甚至是咬人、打人的行为。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并引导他学会表达,孩子以后就不会用异常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起床,女儿突然就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指着对面的物品柜“啊啊啊”个不停。

一脸茫然中,我越问,她越急,哭声也越大。

我只能抱着她,走到柜子前,不断猜测,不断问。

后来她一直指着小熊玩偶,我才知道,女儿哭,是因为柜子上原本立着放的小熊玩偶倒了。

于是我问她:“小熊倒了,你很着急,想把它放好,对不对?”。

她一听这话就使劲点点头。

然后我一边归位小熊,一边看着女儿说了好几遍:“小熊倒,妈妈,放!”

同时,我也跟女儿强调,有事情好好说,不着急,可以跟妈妈慢慢讲,不要用哭闹来表达。

正是这样,我女儿慢慢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以及求助。哭闹也越来越少。

顺而不“纵”

我们主张在无关原则的问题上,可以“顺”着孩子,但是这不意味我们要“纵”着孩子。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小鱼儿想让玩具机器人变回手上拿武器的样子,但是胡可的规矩是,吃饭就是吃饭,不可以玩玩具。

面对小鱼儿的哭闹,胡可情绪稳定,温柔地表达了对小鱼儿想法的理解,同时又耐心地劝说,再三重申要遵守规则,并答应小鱼儿吃完饭就变机器人。

小鱼儿在妈妈温柔的坚持下,最终开始乖乖吃饭。

胡可的这波操作堪称是“顺而不纵”教科书式的示范

在孩子出现对抗行为时,爸妈需要温柔坚持设好的边界,重申和强化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帮住孩子处理产生的负面情绪,孩子在感受爱和尊重的同时,也会清楚明白父母可接受的行为界限。

当然,当面对孩子的“执拗”和“不可理喻”时,我们要做到以上这些,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只有情绪平稳的我们,才会记得,我们面对的,是我们爱的孩子。

我们也才能多些温柔,多些尊重,多些拥抱,多些抚慰,陪伴孩子更好地度过秩序敏感期,开始人生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