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绑架”儿子,只为测试丈夫真心:妈妈,我只是你的武器吗?

作者:闫涵妈妈 12-10阅读:1403次

很多朋友都关注温州乐清男孩“失踪”的事情了吧?最终,“失踪”五天的11岁男孩找到,真相令人错愕——

儿子的失踪竟然是妈妈一手策划,目的是测试丈夫是否关心自己和儿子。现在,男孩妈妈已经被警方刑拘。

因为与经商的丈夫有感情纠纷,为了测试丈夫是不是“关心”、“重视”自己和孩子,可以把儿子藏起来五天、报假案、满世界发朋友圈找孩子、在网上掀起十几万的关注度都不停手——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疑惑、不解,冷静下来想想到那个无辜的男孩儿,更有着深深的恐惧。

事情经过大概这样——

五天前的晚上,33岁的陈某去派出所报案,称11岁的儿子放学后失联。

接警后,警方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查找。第二天凌晨,陈某的丈夫、在上海做水产生意的黄先生开车赶回乐清,寻找儿子。

男孩失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乐清和温州的朋友圈,很多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参与转发和寻找,事情持续发酵。

咱们的育儿群里,也有妈妈转发了爸爸寻找儿子的视频。

五天过去没有丝毫消息,最揪心的是孩子的父亲黄先生,他曾在一个上午连发了80多条朋友圈,悬赏20万寻找儿子的下落;一个小时后,他又将金额提高到50万。

无法想象这个父亲举着这张寻子启事的时候,心里有多恐惧、多绝望、多无助。期间曾有骗子打电话给他,说要5万块钱换孩子,黄先生当场就晕了,送到医院去抢救。

出事后,黄先生几乎没睡过觉,精神濒于崩溃。最后得知儿子失踪的真相后,他默默删掉了朋友圈里那些寻人启事,发了这样几句话后关掉了手机。

不管怎么样,要谢天谢地孩子没有出事,这是这场荒谬的闹剧里,最大的好消息。但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孩子的妈妈,并不仅仅是消费了大家的善良。

据说在报案后,这个妈妈也是不眠不休,常常因为自责而痛哭,不停地发朋友圈找孩子。

我们无法揣测真相背后的细节,但不管怎样,这个妈妈的行为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她践踏法纪、透支了善意和良知

因为她的报案,警方投入大量警力,调用一切资源。民间至少有七支救援队参与寻找,加上志愿者、村民、热心市民,至少2000多人亲自参与了搜救。

他们都是古道热肠的好人,不求回报,却成了笑话。

将来再有这样的事件出现,人们会不会本能地多了一份怀疑和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最终又会反噬到无辜的谁的身上?

她伤害了一个爱儿子的父亲

不管夫妻之间发生了什么,用这种方式去试探所谓的“关心”和“重视”,都既愚蠢又危险。

今天,你可以为了试探丈夫的心藏匿儿子报假案,明天,你有了更大的不安,又会做出什么可怕的行径?

一个妻子或许有权利惩罚一个丈夫,但一个母亲你没资格去伤害一个爱孩子的父亲。

五天不眠不休的煎熬,对着镜头向“绑架者”喊话的绝望,还有此刻面对“真相”只能沉默的他。想问问这个妈妈,这样的“重视”你满意了吗?

最不该的,是她伤害了无辜的孩子

这场闹剧里,最无辜的是孩子,受伤最大的恐怕也是他。

五天里,陈某先是将儿子藏在四轮电瓶车(孩子在车里待了至少一天),后来他用手机联系妈妈,说自己不舒服,陈某又偷偷将他转移到了老家村里的一间很久不住人的房子里。

家人说男孩平时就比较内向,被找到的后明显受到了惊吓。

藏匿孩子的电瓶车

孩子被找到时,屋里的状况

五天时间,在电瓶车里、老房子里,一个11岁孩子独自待着,他可能会害怕、恐惧、乱跑甚至生病,他可能遇到很多麻烦甚至危险。

11岁的孩子已经明白很多事,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妈妈不顾一切试探爸爸的工具,他内心会有着怎样的失望?

当这个男孩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他又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

这个不称职的母亲,给孩子做了最坏的榜样。

写这篇推文的时候,我的情绪很激动,因为我也是个妈妈。

很多人或许无法相信,有些孩子人生最大的阴影,就来自于父母。

我们都不止一次看过父母残忍地伤害孩子:因为弄丢手机活活打死孩子、因为无力承担而遗弃孩子……那些事件每看一次,都像在心里狠狠扎上一刀;敲下这些字时,都里都堵得难受。不相关的人,都会心疼那些伤痕累累的孩子,那些亲生父母,怎么舍得伤害没有自保能力的孩子呢?

有些人,真的连为人父母的爱之本能都没有。而有些伤害,看起来并没有赤裸裸,却给孩子造成了一生的阴影。

读初中时,一起玩的小伙伴总是会轮流邀大家到自己家里玩。其中一个挺漂亮的女孩子,从来不去别人家,也不让我们去她家,大家便慢慢疏远了她。

直到若干年后我们有机会再见面,聊起小时候的事,她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从来不让你们去我家吗?因为连我自己都不想回那个家。”

她爸妈在她小学毕业时离婚了,姐姐跟了父亲,她跟了母亲。离婚后母亲性情大变,没来由地就会发脾气、摔盘子摔碗,骂她拖累自己。

父亲每隔半个月会来接她去住几天,每次从父亲那回来,母亲都会骂她。后来,做糊了、自己把水洒地上了,都会拿她撒气。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听到母亲的声音就会发抖。

母亲或许心有不甘,或者被父亲伤害,那个被她当做发泄对象的十几岁的女儿,比自己更无辜、更可怜。

她说,不记得自己跟姐姐抱头痛哭过多少次,说她拼命读书、考大学,就是想在物理距离上和母亲做分割,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才没有变成一个抑郁症患者。

我见她最后一次,她已年过30,没正经谈过恋爱,更不想结婚、生孩子。

没有被至亲之人善待过的孩子,连善待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让愤怒的我们感到无力的,是因为孩子往往别无选择。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请务必记着,你落下的每一笔,都请反复斟酌,小心翼翼。因为你所写下的,是孩子无法重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