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孩子谈钱,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者:小淘妈育儿 12-14阅读:939次

"奶奶,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这里住?"

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羡慕的看着漂亮的房子,充满期望的问奶奶。

奶奶酸不溜秋的说:

"就你爸妈那点工资,你是永远也住不上这样的豪宅了。"

奶奶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孩子,确是当头一盆冷水,浇灭了孩子心里的希望。

01

当孩子问你类似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回答的?

你有没有想过,你不经意的言行,正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几十年后,甚至终其一生,他们都会带着你的影子生活。

前不久,我一个朋友给我说,她老公有个口头禅……

放学后,朋友的儿子一边嚼口香糖,一边哼着歌进了门。

老公看见儿子正在嚼口香糖,随口说道:"又花钱,哪天不花点钱就过不去。"

儿子争辩道:"我就买个口香糖。"

"口香糖怎么啦,口香糖不花钱啊,你爹我挣钱不容易"

儿子气狠狠的说:"我以后不花钱了还不行吗?一分钱都不花,总行了吧!"

看见孩子生气,朋友的老公也来气了:"我还不能说你啦是吧,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时候我连饭都吃不饱,你还吃口香糖!"

朋友说,像这样的事情在他们家是经常发生。

你去超市买菜,他说:"你真有钱,都去超市买菜。去市场买就行了,挣钱不容易"

你买瓶奶,他说:"你买的奶真高级,我都没见过,专捡贵的买。我挣钱不容易,省着点花!"

总之,只要看见家人花钱,他老公就得讽刺挖苦两句,最后捎带句"我不容易!"

朋友说,他这句"我不容易"简直是罩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让人抓狂!

朋友说,老公从小家庭条件就不好,家里三个孩子,只能供养一个上学,两个姐姐为了他上学,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他上大学时,交了学费,就没有生活费。曾经为了一块钱和中午的一顿饭,给人家卖一天的烧饼……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现在,朋友家经济收入并不低。他们生活在一个三四线的城市,老公有一家自己的公司,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一年几十万的收入还是有的。

虽然有了不错的收入,但从小对贫穷的记忆,依然让他无法走出心里的匮乏。

有一次,朋友问儿子:"我们家再养的小孩好不好,可以跟你一起玩?"

儿子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我们家的钱够吗?""养我家里就很费钱了。"

看到儿子的反应,朋友非常的心酸。朋友这才意识到,老公每天的碎碎念,在孩子心里烙下了怎样的烙印。

我们的父辈生活的年代,物质比较匮乏。而物质上的匮乏也带来了的心里上的匮乏,精神的匮乏。而这种匮乏是会遗传的。

即使物质条件改善后,我们也在用另一种形式,向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输送着这种匮乏……

02、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曾提出了一个"稀缺头脑"理论。

他认为长期的资源匮乏会导致"稀缺头脑"。而拥有"稀缺头脑"的人,会过分关注自己缺少的东西。

而一旦形成了"稀缺头脑",即使将来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朋友的老公就是这样,虽然后来摆脱了物质上的稀缺,但却没有摆脱"稀缺头脑"的纠缠,并且潜移默化的把这一模式传给了下一代。

你把心灵匮乏传给孩子,他的一生就是贫乏的一生。

你把精神富足传给孩子,那他的一生就是丰盛的一生。

决定人一生是否过得幸福的,不是物质,而是人的内心。

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匮乏,外界的丝毫变动,都会感到心绪不宁。内心的匮乏,会让你只是着眼于眼前,不停的去追求自己缺少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从而为内心的欲望所驱使,成为生活的俘虏。

而只有内心的丰盛,才能平静的看待生活的得失,才能给生命带来更多的张力和弹性。既能享受五星级酒店,也能适应和接纳艰苦环境。

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才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04

有一次,我做公交车去回家,后面坐着一对父子。

儿子对爸爸说:"幸亏你们没生二胎,不然我还得争家产。"

爸爸听了,苦笑不得,说:"我们家可没什么家产给你继承。"

儿子认真的说:"为什么,我们家很穷吗?我同学说,他爸妈能给他两套房子。"

爸爸,想了一会说:"儿子,放心吧,我们家虽然没有大钱,但养你还是绰绰有余的。"

那位爸爸接着说,"不过我们家的钱,都是爸爸妈妈辛苦挣来的,并不是你的钱。你要花钱得经过我们的同意。"

"如果你想自己掌控钱,那得你自己去挣。你现在跟同学比谁家有钱,没有意思,你自己挣钱的时候,再跟别人比谁家有钱,才是自己的本事。"

看着父子俩下车的背影,真是忍不住为这位爸爸竖大拇指。

不论他家经济情况如何,他纠正了孩子不劳而获的思想,也没有把金钱变得沉重。

他让孩子知道,想要获得金钱上的富足,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

05

与金钱有关的教育,却不仅仅是金钱的教育。

财商的教育,犹太人的做法堪称范本。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差不多是从"娃娃抓起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认识钱,给他们开设银行账户。制造机会让孩子管理钱,学会挣钱,同时鼓励孩子走出去,从小培养孩子理财的能力。

犹太裔中国妈妈莎拉,在中以建交后,带三个孩子回到自己的故土以色列。而这也开启了她不一样的教子旅程。

刚回到以色列,他们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窘,妈妈莎拉靠卖中国春卷养活三个孩子。虽然辛苦,但依然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教子理念,再苦不能苦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们做,只要好好读书就行。

而她这标准的"中国式好妈妈",却遭到了犹太邻居的训斥:"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虽然难听,但却点醒了她。

在当地犹太人的影响下,她开始积极鼓励孩子,加入到家庭的经济活动中来。

家中的东西不再无偿使用,包括妈妈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要支付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要支付50雅戈洛……

在收取费用的同时,也给孩子们赚钱的机会,妈妈把每个春卷,以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以自由支配。

在妈妈的鼓励下,三个从中国来的孩子,竟然慢慢克服了羞涩,胆怯的心理,把春卷生意做出了花样。原来只会黏着妈妈撒娇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同时他们的学习也没有耽误,为了想出更多赚钱的点子,孩子们反而更努力的学习。

多年后,两个儿子成了富商,小女儿也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就连妈妈自己也是过得风生水起,三个孩子成了她人生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05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教孩子如何认识金钱,教他们如何管理金钱,就是教他们怎样打理自己的人生。理清和金钱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