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该出现的家长口头禅TOP1

作者:歪歪兔 01-21阅读:5902次

最不该出现的家长口头禅TOP1——这个词你还在说吗?

你的孩子多大了?一岁半?两岁?三岁?

在这一段时间里,除了“吃饭饭”,“睡觉觉”,你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我猜,一定是“不能”——

“不能乱动~”

“不能吃手~”

“脏!不能捡~”

一开始,这句话还管点儿用,孩子马上停下来,略带疑惑或惊恐地看着你。但他一进入两岁,一切都失控了:再多的“不能”都无法停止宝贝儿把你家弄得天翻地覆。你再也无法忍受了:

“不能乱跑!”

“不能玩纸抽!”

“不能从床上跳下来!”

但这时,你“可爱”的小宝贝儿可能正在用你的Chanel口红把脸涂成“凹凸曼”,还手舞足蹈地向你“示威”呢!你气不打一处来,发誓一定要抓住他“一次性揍完”。但他无论是速度还是灵活性,都比你高一个段位,还有外挂保护——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会劝你:“小孩子淘气,多大个事儿啊?来,宝贝儿,洗洗脸,爷爷带你去买好吃的。”

心累吗?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吗?

请用仅存的丹田之力大声喊:

心这么累,真的有用吗?

人类最大的缺陷,就是在成年之后,就把小时候的感觉忘得一干二净。

你在吼那个满脸口红的小宝贝儿时,有没有回忆起童年呢?

彼时,你只比现在的宝宝大一些,满脑子想的并不是“我错了,这样不对……”而是:

有什么不能的?要不是怕挨揍,我想做的事,没人能拦得住我!

回忆起来了吗?

那种趁爸妈不在家偷着看电视,还用凉毛巾给电视机降温的感觉?

那种把漫画搁在抽屉里,趁爸妈不注意就赶紧打开看一眼的感觉?

那种和同学约会,一边聊人生一边小心翼翼地提防家长和老师的感觉?

对父母的反抗心理和强烈的愿望掺杂在一起,汇集成一股力量,足以摧毁一切规则与理性。而这种心态,恰恰就是从父母第一次强硬地说“不能”开始的。

你的限制或许是在“帮倒忙”

当然,这并不是在反对家长早立规矩,毕竟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些孩子熊到人神共愤。可见,天性并不是一块挡箭牌。

不过,家长的种种限制真的合乎孩子的成长规律吗?真的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吗?真的是在帮助孩子成长吗?

案例一:

朵朵四岁了,家长发现她背着家长又开始吃手了,甚至把整个手指都含在嘴里搅。家长发现时,都快变形了。而且,朵朵还表现出了严重的“口欲期固结”症状:如入园焦虑、攻击性严重、不被关注就哭闹等。原来在孩子一岁前,全家人曾经专门“扳”过孩子吃手的“毛病”,一发现孩子吃手,就会一边大喊着“不能吃手!”一边把孩子的手打掉。这就给孩子埋下了“口欲期固结”的隐患。

案例二:

欢欢直到上幼儿园前,都不太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因为欢欢家里人总觉得孩子吃饭拿不稳,会撒一身一地。于是干脆把欢欢固定在小椅子上喂。有一段时间欢欢很想下手抓饭,但都被呵斥:“不许抓!手脏!”欢欢也就害怕得不敢抓,索性让家里人伺候了。但问题在欢欢上幼儿园后出现了——班里的小朋友都会用勺子,就欢欢不会用。就这样欢欢每天吃饭最慢最少而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还因为经常害得全组小朋友都拿不到小红花而被排斥。

案例三:

亮亮是爷爷带大的。从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因为听说小孩子爬得太多,膝盖会受伤,就天天抱着亮亮,不让他到处爬。直到亮亮会走路后,爷爷也不让他下楼梯,但凡有楼梯,不管亮亮多想要自己下楼梯,他都一边说:“不能下楼!危险!”一边赶紧把亮亮抱起来。然而这样严密的保护还是未能保证亮亮的安全。外出旅游时,家人一个没看住,亮亮还是从长台阶滚了下去。

中国的家长总是太焦虑,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闪失,所以一定要把孩子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允许自由探索;

他们担心孩子的未来不够光明,所以要把所有看起来是“毛病”的现象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

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经历也不够充裕,不愿意多忍受一点点麻烦,期待着孩子可以一夜之间长大。

然而这可能吗?成长哪有不走弯路、不费事、不犯错的呢?如果孩子走上了家长认为的“捷径”,这是否也意味着,他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童年的体验,也失去了许多成长的机会呢?

更何况,孩子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行为背后,都深深地隐藏着“成长密码”。掌握了这些“成长密码”就抓住了孩子成长的轨迹。

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

如今出贵子的不再是简单的豪门或寒门,人的一生,关键是走好重要的几步。能让孩子走好这几步的家长只是少数,而现在就有一门能让你的孩子走好关键一步的“逆商”课程摆在你的面前!

每天5分钟,1个月后,你将收获什么

未来一个月,每天5分钟,你将会在不经意间了解有关逆商的全部真相:

1,逆商的底层逻辑

2,20个经典的“机会场景”

3,学会怎样对孩子施加影响却润物细无声

4,最终,我的目的是让你重塑亲子关系的思维模式

QCOURSE大师课就是这么Q(可爱),这么强(有力量)。

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请承诺我几件事

1,请你每天坚持收看我的课程,风雨无阻;

2,请你及时总结课程观点,举一反三;

3,请你积极在留言区提问,或写下心得。

4,请把你学到的知识,给孩子他爸或他妈讲一遍。

只有你自己会讲了,你才真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