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自己的宝宝吃了,扎心的一刻,谁看到了妈妈内心的痛苦?

作者:黄衣心理 03-06阅读:1352次

适时放手,不要让焦虑迷惑了你的双眼,孩子会感激你的

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于2018年制作了《包宝宝》这部动画,由迪士尼公司发行,2018年6月22号在中国上映。2019年2月25日获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

一向以“以下犯上”的企业文化为著称的皮克斯工厂,他们的创作领域内部完全没有上下级的概念,普通员工都会很高兴地告诉老板怎样做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企业文化让我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够去发现,每个人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真实,所以,皮克斯能够成为奥斯卡动画的灵魂所在。

《包宝宝》的影片导演石之予,是皮克斯历史上首位女性导演,最年轻的导演。这部短片的故事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她觉得自己的母亲从小就很呵护她,好像是对待一个珍贵的小包子一样。在人物细节上刻画的这么细腻,我有理由相信,石之予确实是被妈妈360度无死角的爱包围着的。

女导演的细腻、温和、暖心,赋予了这部动画片萌动的超能力。

影片中,妈妈从发现包子宝宝的惊喜,到给孩子洗澡、打扮、喂养、量身高,自己亲手包的这只小包子就是最得意的作品。妈妈对小包子的爱,就像对孩子一样体贴。

随着包子长大,他想要交更多的朋友,想要自己私密的空间,妈妈却极度的不适应。各种打断包子和朋友接触的行为。

成年了的包子(长了小胡子),有女朋友了,妈妈竟然要包宝宝在自己女孩子之间做一个选择!当包子对妈妈表达了温情,决然的跟女朋友回首走去的时候,妈妈受不了了,他把包子拉回来,一口吞掉了他!

这个镜头,被大家说无法面对、不敢看、很残忍,然而有多少父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曾有过那样的一瞬间:你有一种恨不得把他塞回肚子里重新塑造的冲动!就算无法塞回肚子,无论打他、骂他、斥责他,打完了,妈妈转过身去就心疼、后悔了。这种攻击的冲动,和冲击后的悔痛,很多妈妈都有过的。

而妈妈那样控制的捆绑式的做法,又让孩子恨不得妈妈得脑梗吧,你得了脑梗我更爱你。父母亲对孩子的爱,在这个时候变成了控制,变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力量。这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啊。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我们对他越不满意呢?

首先,因为我们对孩子有一些期待,是不符合实际的。

比如说,孩子很小的时候表现出聪慧的能力,家长们就会期盼他更有能力,期盼他长大了以后比别的孩子都强。事实上,孩子们在入学以后,他们的智力水平基本相当,他们的学习能力也相差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稍微的一点区别就能够,使孩子们的成绩差很多,而家长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弱势,看不到孩子在校表现的原因。所以,家长就更加焦虑,因为孩子的成长结果不符合他的期待。

其次,我们看控制欲望家长以孩子为生活的中心,通过控制孩子来达到安全的掌控自己生活的目的。

一旦孩子不为他们掌控,家长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无从着落的,是不安全的。于是,这种来自生命底层的深深的恐惧感,会使得他们有一种拼命的去抓住孩子、抓住孩子的生活的捆绑式的行为。

家长们最经常做到的就是,把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当做很小的孩子去控制。

因为小孩更容易操控,很多孩子就像那,从小被拴住脚的大象。他们本来有能力成为自己的,然而很小的时候就被妈妈捆绑住,于是一直到长大,他们都无法成为自己。

把孩子一直当作小孩去教育、去管教、去控制,呈现出妈妈对于孩子成长的不信任,高焦虑。妈妈不愿面对孩子的成长变化,也不愿意面对孩子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远,这就造成了亲子关系之间的需求不匹配。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只有把生活还给孩子,才能把你的孩子找回来。如果你总在控制孩子的生活,那么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他就始终要逃离你。当你把自由还给孩子,孩子内心总有对妈妈的爱。

影片中包宝宝这个孩子,他有以下的特点:

1影片中的包宝宝,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孩子。

他在幼年时依赖妈妈,少年时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和空间,青年期发展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包包的发展遵循着人类孩子发展的必然规律。

2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关系

包宝宝的社会化很恰当,并且有了情感关系,有了女朋友,这是正常的社会化发展路线。

3包宝宝在有了女朋友之后,对妈妈满怀感激

说起来,孩子对妈妈的感觉,那是内心里满满都是爱。就在他要跟女朋友出门之前,还不忘回来摇动妈妈的腿,抱着妈妈撒个娇才出门。这说明包宝宝对妈妈的爱是足够多的,而且边界也清晰。

独立生活之前,包宝宝抱住你表达爱你的样子,你看到了吗?

4包宝宝懂得安慰妈妈

会安慰妈妈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懂得妈妈对自己的爱,在因为自己和女朋友独立生活,惹的妈妈生气以后,孩子回来看望妈妈,他会给妈妈买她最爱吃的东西,安慰她。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妈妈采取用力过大的教育,限制、压制,甚至诅咒似的教育孩子,甚至于以命相搏。然而这种方式只会换来孩子的无奈、无语和内疚感。妈妈们往往就利用孩子这种内疚感,再次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阻碍孩子的成长。

只有当孩子更好的成长自我,内心有足够的力量,像包宝宝那样和妈妈之间建立起恰当的边界,既疼爱妈妈,又和她保持各自独立的状态。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求助于妈妈,在妈妈需要自己的时候,尽力去照顾妈妈,才能够冲破这种内心极度不安全的妈妈的教养魔咒。

适时放手的教育,才是恰当的亲子关系

于家长来说,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适度的放手,才是有助于孩子自主成长的好方法。这个“放手”,既不是让你放开手、嘴不闲着的唠叨,也不是让你完全撒手不管不顾。怎么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支持自然成长

孩子会爬了,就会到处爬,就有可能碰到房间里的物品,会有各种不安全的情形发生。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把房间的地板收拾利索,给孩子能够爬行的便利和安全环境。

这个时候的放手,是支持孩子靠自己的成长动力来锻炼四肢的灵活,手眼协调,颈部力量的发育,大脑神经更丰富的连接。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放手不放眼,保护孩子安全,是最重要的。

会穿衣服了就要自理

带着欣喜的目光去看孩子长的每一个本事,大小便会找便盆了,会穿裤子了,会穿上衣了,会穿袜子和鞋子了,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了。

“会”了的事务,就交给他自己来做,鼓励他,引导他做的更好。不要因为穿反了鞋子、穿倒了裤子而训斥。

这个阶段的放手,是鼓励孩子自主成长的做法,放手不放眼,孩子慢慢自理,入园以后家长放心。

会写作业,就是个好学生!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积极主动地把作业完成,就是个好学生。这个时候重点在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家长们理解的:从小就要写好、写对。太严苛的教育,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厌学。

这个阶段的放手,是支持孩子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放手不放眼,引导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有朋友了,真好

孩子小学高年级进入青春期,慢慢会形成自己的社会圈子,这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必经之路。就象影片中的包宝宝,希望和朋友在一起。家长们要鼓励孩子交朋友,交对自己有助益的好朋友,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对朋友的帮助,是孩子内心丰富的精神补养。

这个阶段的放手,是支持孩子慢慢地成为他自己的好方法。放手不放眼,引导孩子学会人际边界更加清晰,和朋友相处更自如。

妈妈和媳妇,从来都不是二选一

影片中的妈妈在包宝宝要跟女孩去独立生活时,逼迫孩子在自己和女孩之间进行选择,孩子选择和女孩离开,妈妈才崩溃。梦中是对包宝宝,现实中是对自己的儿子。

妈妈对孩子的依赖之情,我们能够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和媳妇,从来都不是二选一的。因为他们无论身处天涯、和谁在一起,心里都是爱着妈妈的。

如果妈妈们能够信任孩子是爱自己的,能够信任孩子可以成长得更好,就聪明地放手吧。在孩子成年以前,放手不放眼,耐心陪伴、教育;孩子成年以后,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支持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包宝宝》这部动画带给我们的反思,实在是震撼的,有多少父母亲正以爱的名义捆绑子女的成长?有多少孩子内心无助对父母充满恨意?这两个心理现象,都是不恰当的。妈妈们,是时候降低一下你们的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