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中国式教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作者:丁香妈妈 03-30阅读:3892次

爸爸天天批评我,妈妈好,什么都愿意听我的。

这样的话,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我们这一代,在教育孩子时,不知不觉就进入给自己设定好的「人设」里:一个严厉的父亲,一个温柔的母亲。

总觉得这样,能在孩子面前保持权威,又能维持亲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红脸」「白脸」分工明确。

更重要的是,孩子往往就吃这一套,「红脸」「白脸」轮番上阵之后,孩子似乎变得听话起来。

但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好吗?孩子确实是心服口服了吗?

今天,我们就请苏静老师好好分析一下。

「孩子必须要有个怕的人!」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邻居家的夫妻俩,最近为了闺女学钢琴犯了愁。

练琴毕竟枯燥,纵然再有天赋,孩子也会有惰性、发脾气,逼得狠了,管你怎么说,她就是不配合。

照夫妻俩看来,孩子不懂事,可以发发脾气,但是琴还是要继续练,好好的天赋不能浪费了。

为了让孩子好好配合,夫妻俩费劲了口舌,但孩子丝毫不买账。不得已下,夫妻俩扮起了红白脸。

但凡孩子不想练琴,爸爸就眉头一皱,脸板下来,给孩子一通批评:从竞争激烈到不懂持之以恒,从浪费钱到不理解父母……

孩子被他说得又委屈又愧疚。这时,妈妈再轻声细语,温柔安抚:

妈妈知道你辛苦……

妈妈明白你已经很努力了……

爸爸也是为了你好……

末了,还要再给一些小贿赂「下课了带你去吃冰激凌」。

女儿虽然还是老大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琴房。

夫妻俩觉得这一招非常好用,认为「孩子必须要有个怕的人!」,这样在她不服管教的时候,才能用父母的权威让她听话。

周围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占少数,但凡孩子不听话,他们就会使出「红白脸」的杀手锏,逼得孩子就范。

但这样的管教方式,真的好吗?

「红白脸」看似有效

实则暗藏危害

1. 不利于规则的建立和执行

父母扮红白脸,大多是孩子不听话,没有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比如,睡觉太晚了、不愿刷牙了、零食吃多了……

可在唱红白脸的过程中,家长们却很少强调规则本身。

总是用「你这样妈妈很失望」「别的小朋友可以,你为什么不行?」这些规则之外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孩子违反了规则,我们需要就事论事地去探讨:

是规则不合理?

还是孩子没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东拉西扯地评价孩子,只会让他忽视规则本身,产生被逼迫而就范的感觉。

2. 让父母的角色刻板固话

父母双方的任何一个人的角色,对孩子来说,都应该是丰满的、立体的。

单纯「严厉」的父亲,单纯「慈爱」的母亲,都不是合格的家长。

有的家庭,喜欢在孩子面前频繁的以固定身份唱红白脸——爸爸永远是白脸,妈妈永远是红脸。

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爸爸就是觉得我一无是处」这样的刻板认知。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遭遇不可逆的损害。

3. 让孩子产生情绪问题

对孩子来说,快速地经历负面评价与正面评价的两极反转,很容易产生情绪的快速转化。

前一秒,还被爸爸说到哭泣,后一秒又被妈妈抱起来安抚「别哭了别哭了」。

对一个成年人,情绪的大起大落,尚且不能很好地应付,孩子就更是如此了。

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纾解,就被连哄带骗地去执行父母的要求,内心的「结」始终是打不开的。

长期带着这样的情绪,也会让孩子越来越封闭,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4. 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不管是爹妈谁唱红脸,都免不了要给孩子进行大量的负面评价和定义。

我们中国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想要刺激孩子,想让他产生一种「知耻而后勇」的心态,这就导致不少话说的难免偏重些。

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在自我认同方面遭遇挑战。

即便批评之后紧跟着安抚,实际上却并不能很好地中和掉之前的伤害。

孩子本身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都会因此难以维系。

「红白脸」教育

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家长合唱「红白脸」,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胡萝卜加大棒。

孩子不听话,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批评一顿,再给点甜头,孩子就能任家长「摆弄」了。

为什么这种方法会屡屡奏效?

经历过恐惧之后,孩子很容易「懵掉」。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来安抚自己,孩子就倾向于依赖这个安抚来源。

为了紧紧抓住这个安抚来源,就会表现得更加顺从。

在这个过程中,规则本身被忽视了,父母是利用孩子的恐惧来达成「让孩子听话」的目的的。

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明白道理的过程,如果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频繁使用「红白脸」的策略,其实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偷懒。

权威感,不应该是通过「扮白脸」来完成的。

更应该是让孩子通过父母的行为、言行看到榜样的力量,从内心自发产生的。

亲密感,也不该是通过「扮红脸」来实现的。

安慰和妥协也不应该混为一谈,忽视规则而制造的亲密,等于为今后的教育设置障碍,也不能带来健康的亲密关系。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地修正他的行为,也要不断地打磨教育的方式。

没有什么办法是万能的,更没有什么招数能「一招见效」。

家长能做的,只有不断地跟孩子一起「试错」,寻找教育中的平衡点。

而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让错误的教育方法,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 推荐阅读 ···

在家怎么给孩子做早教?扫码回复「早教」,11 个早教小游戏轻松获得

哪些益智 App 适合孩子玩?扫码回复「app」查看推荐清单

说话早的孩子更聪明?扫码回复「语言」,收获培养语言能力的 10 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