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你的孩子需要一堂生命教育课

作者:百合妈妈读心理 04-06阅读:5252次

今天是清明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提及“死亡”这个话题。

幼小的孩子也许会问父母:“人都是会死的吗?为什么会死呢?人死了会去哪里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总是避讳谈论死亡,认为不吉利、晦气。

面对孩子的疑惑,有许多父母可能会选择避而不答,或者不允许孩子提这样的问题。

有的父母认为死亡是个遥远的话题,没有必要专门去谈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了。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个让人悲伤、难过的事情,所以不愿意去触碰。

我们这一代人也大都没有经历过死亡教育,我们出生的那个原生家庭,不允许谈及死亡,不喜欢“4”、“18”这样的数字,于是,我们本能地回避这一类的话题。

其实,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01 死亡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经在网上看到几组相关的统计数据:

· 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而这些年幼的孩子不过是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考试没有考好,遭受同学欺凌或者与父母、老师发生争执等等方面的原因,而选择了结束生命。

· 曾有人专门抽取了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有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的计划,1.71%的孩子自杀未遂,34.39%的孩子有过活着不如死了的想法。

· 曾经有小学生听信父母所言,“爷爷死后去了天堂。”于是,孩子给父母留下遗书,说要去天堂找爷爷,再也不用担心挨打受骂,不用担心考试、写作业了。

这些调查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同时,不禁反思,幼小的孩子如此草率地对待生命到底是为什么?

正是因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所以才轻视生命,拿死亡当儿戏。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死亡教育已刻不容缓。

02 死亡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对死亡充满疑惑与恐惧。

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曾指出,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因此她认为,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的父母很忌讳和孩子谈论死亡,当孩子问“人为什么要死、死后去了哪里”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只会以“他们睡着了、他们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来搪塞孩子。

这样做非但不能阻止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无知,无法正确理解死亡,而总是担心与父母分开,担心父母会死,担心自己会死,对死亡充满了深深的疑惑与恐惧。

03 死亡教育的缺失,致使孩子出现漠视生命,虐待小动物的不良行为。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一帮熊孩子欺负流浪猫,居然把猫的眼睛弄瞎,腿弄残,最后致死。

还有的孩子把食物放在瓶子里,引诱流浪猫来吃,最终导致流浪猫窒息而死。

这些孩子没有经历过死亡教育,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对待流浪小动物的时候近乎冷血,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和爱心。

孩子只有对死亡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尊重他人和动物的生命。

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首先,父母需要掌握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认知特征,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死亡教育。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研究发现:

·0—3岁:孩子对死亡还没有概念,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

父母在这一阶段无需主动跟孩子谈论死亡。

·3—5岁:孩子对死亡有了朦胧的概念,认为死亡是可以逆转的,只是暂时离开。

这一时期,孩子会因为亲人或者小动物的逝去而产生孤独的情绪,父母需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5—9岁:孩子开始接受死亡的概念,经常会问及死亡的相关问题。

父母应该具体而明确的回答,帮助孩子消除疑惑与恐惧。

·9—12岁:随着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孩子对死亡有了成熟的认知,明白了死亡是普遍且不可避免的。

父母需要对照以上关于孩子的认知特征,给到孩子恰当的死亡教育。

其次,给孩子直面生死的机会。

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比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中小学开设了“死亡课”,有专业的老师带着孩子观察植物的枯萎,模拟体验失去亲人的感觉,甚至到殡仪馆让孩子躺在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

这些课程看似残忍,但是只要是专业的老师,把握好尺度,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帮助孩子积累了经验,让孩子学会了控制情绪,与面对死亡的正确方式。

我国中小学虽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但是,父母应该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对孩子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答和引导,帮助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植物与动物来给孩子阐释死亡。比如,鲜花与树叶的凋零,比如饲养的小动物死了,父母不要为了怕孩子无法承受,而选择回避,或者重新饲养来阻断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情绪。

而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悲伤,允许孩子流泪,从而锻炼孩子的承受能力。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埋藏死去的小动物,回忆拥有时的快乐时光,制作纪念册,让孩子明白,只要没有被遗忘,生命就不会真正结束。

第三、借助绘本来给孩子诠释关于死亡的故事。

父母可以给孩子读一些生命教育的绘本故事,比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没有穿西装》、《祝你生日快乐》、《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等都是非常经典、温暖而有教育意义的绘本。

通过绘本故事和孩子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明白生命是有始有终的,鼓励孩子正确面对别离。

第四、利用节日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带着孩子去扫墓,让孩子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死亡是终点,但并非终结,亲情的链接不会因为死亡而隔断,我们可以以适当的去纪念、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失去亲人是很痛苦,但只要他们还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有回忆,爱就一直都在,他们会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妈妈,你会死吗?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不想让你离开我!”

“宝贝,妈妈也会死,但是,妈妈会陪着你慢慢长大,直到你能够照顾自己,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过很久很久,才会死。”

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死亡教育。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毫无准备,可怕的是我们永远不懂生的意义。避讳死亡,不可能逃脱死亡,只会徒增恐惧。

死亡教育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一课,必不可少,我们正视这个话题,正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我们谈论死,正是为了孩子更加珍惜生。只有体验过死亡,才能理解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意义。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首关于死亡的诗,感动到流泪,分享给您,也希望您能够读给自己的孩子听:

我好爱你,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会永远记得你。

因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别的。

就像在我的心里面,你也永远是我最亲爱的。

我希望当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孩子可以说:

我的妈妈虽然走了,但是,她让我明白了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她教会了我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如何带着勇气去迎接死亡。

您好!我是百合妈妈,80后职场宝妈,热爱读书、码字,喜欢运动、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智慧宝妈”。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也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