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玩具真的对孩子好吗?如何选择早教机构,应注意哪些问题?

作者:温州闲事伯 04-29阅读:728次

益智玩具真的对孩子好吗?如何选择早教机构,应注意哪些问题?

0-3岁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人格基础就是这一阶段在家庭中建立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如果有问题,幼儿园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补偿与调整。同时,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可塑性更强。

一份有价值的研究:

迈克·内格尔(MichaelCNagel),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之一。他在2012年初出版了新书《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InTheBeginning:Thebrain,earlydevelopmentandlearning)。在这本书中,内格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过去30年脑科学领域的进展以及这些研究结果给儿童发展学科带来的挑战与新知。他认为,大脑是一个复杂结构,而学习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如果忽略这种复杂性而只选取一部分内容,孩子们便会在不自觉间掉入一个发展的陷阱中。

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时,很多人会介绍这样的案例:一组小白鼠被放在摆满各种玩具、转轮和隧道的笼子里,另一组小白鼠则在空无一物的笼子里长大。结果显示,前一组小白鼠大脑的体积更大、认知能力也显著高于后一组。研究人员因此做出推论,充分外界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能力。这之后,许多玩具厂商和早教机构从中看到商机,推出一系列所谓的益智产品和服务,引诱那些希望孩子赢在——或者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慷慨解囊。然而,内格尔指出,在信息转播的过程中,这一系列实验的一个关键点却很少为人提及,那就是与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小白鼠相比,即便是每日生活在人造老鼠乐园中、不断接受所谓“强化刺激”(enrichedstimulus)的实验室小白鼠,其大脑体积与认知能力也要远逊于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小白鼠。

因此,除非是生活在极度与外界隔绝、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智商、情商、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根本就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不可分割的。过分强调针对某一特定大脑区域的强化刺激,反而可能导致所谓的“神经挤迫”(neurologicalcrowding)现象。即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的大脑功能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了。这些孩子在起跑线上超前了几步,却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

在今天,大量的益智玩具、教育类软件和游戏充斥着儿童们的生活,这不仅让孩子们了养成静坐不动的习惯,更容易养成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习惯。事实上,人类的学习极其依赖各种感觉与周围环境。与大自然的丰富多样、瞬息万变相比,看似五彩斑斓的塑料玩具和功能炫目的软件实际上提供的可能相当有限,孩子很快就能穷尽并感到厌倦。而大脑对于不同外界刺激又有其长短不一的窗口期。要求孩子长时间接受某一种刺激,反而会将其与负面情绪相联系,从而导致此后潜意识中对该种“学习方式”的反感。大量研究显示,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数据和事实记忆的区域,其发育时间可一直延续到30岁之后,而且越到成年阶段效率越高,但与情绪和社交能力相关的区域却以儿童期最为关键。事实上,近10年中的众多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儿时有机会多跑多动、多发呆、多做白日梦、多在自然环境中随意玩耍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另一个大脑发育关键期中,如果有机会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反而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爆发式学习能力。

言归正传,我们倡导的0-3岁早期教育强调什么?我们的亲子课只是一个学习的窗口,希望家长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寻求与儿童良好的互动关系与方式。有几件事情是我们特别强调的: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因为,这个关系的质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自信心和能量。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就什么都不是”。这是一句很值得琢磨的话。依恋关系不好的孩子,还会影响到孩子对事物探究的兴趣、抗挫折等能力,更会让孩子缺乏自我价值感;第二,寻找到有效家庭互动模式。孩子一出生就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没有一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耐心观察、循循善诱,制定出符合儿童发展的家庭互动模式。第三,培养社会认可与接纳的规则意识,为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自我情绪控制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所以,早教最关键的是感情投入。孩子童年得到的爱有多少,将来内心的力量就有多大。因此,0-3岁教育的关键着力点应是父母的学习与成长。其实,好的早期教育费心但并不怎么费钱。

在教育中没有一个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去思考,摸索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教育的技术和观念的自我化过程,就很难实现早期教育的效果。而如何完成‘普适性’到‘个性’的转变,则需要家长发挥主动性。

在家庭之外,如果早教机构能够为家长提供思考的契机和可供示范的样本,才有存在的价值。但在参加早教机构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不要破坏孩子成长原有的平衡。当孩子进入集体环境时,必然面临来自环境的评价,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家长的焦虑。家长会疑惑:“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我的孩子去做不到?”孩子也会难过:“妈妈一直很爱我,为什么一到这时就不爱我了?”这些情绪体验会压抑在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影响未来成长。其实,用“你真好”“你真棒”来强调孩子的表现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儿童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但不遵循同样的发展速率。不同孩子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现象,如果家长不能够正确处理,产生的焦虑情绪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想。家长们,切勿让自己的焦虑情绪裹挟在孩子的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