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食堂惹争议:一根手是加饭,两根手指来加菜,三根手指要加汤

作者:家学宝 04-30阅读:4902次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恋小暖

1

小学生们天性好动,在就餐时总是喜欢大声喧哗,嬉笑打闹,学校又该如何应对这一状况呢?

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的校长脑洞大开,在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澎湃新闻网报道,该校从3月11日开始推出“无声餐厅”:

学生在就餐时不能讲话,加饭加菜时也要以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饭,伸两根手指代表加菜,伸三根手指代表加汤。

为了加强对孩子的监督,还会有“红领巾督查小组”在学生们吃饭时进行巡查,如果发现学生讲话,“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且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浬浦小学推出“无声食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该校中午约有1000名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而该学校食堂目前只能容纳600名左右的孩子同时就餐。因此学校就分成高、低两个年级段进行就餐,如果学生在吃饭时嬉笑喧闹就会降低用餐效率,让第二批用餐的学生等待太久。

副校长说:

“实行了一个多月,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的学生就餐时间缩短了约五分钟,粮食的浪费情况也有所好转。”

该校的德育主任马丽英称:

“这样不但能营造一个适宜的用餐环境,也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还可以防治他们浪费粮食,一举多得。”

2

该校推行“无声食堂”的行为一经报道出来,就在网上引发了颇多的议论,网友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一些网友搬出古训“食不言寝不语”,来支持该学校的做法,认为吃饭的时候保持安静,既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噎食等危险,也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的就餐规范,“无声食堂”的做法值得推广。

南方网4月17日也对此发表评论,认为“无声食堂”的倡导,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文明规范。就效果而言,经过一个月的实施,达到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这足以证明,实行“无声食堂”的文明素质的培育的必要性。

图片来源网络


反对者则认为,在餐桌上进行交流,一直是中国人看重的社交方式之一,这样一刀切的手法过于粗暴。况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爱说爱笑的时候,禁止孩子进行任何交流,有悖孩子的天性,也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检查日报》也评论:

学校培养学生集体就餐的礼仪是对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刀切,不许讲话的方式,体现的是学校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而缺乏尊重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制思维,易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

总结来说,就是一些网友认为,这是压抑孩子天性的行为,另外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其实,在面临如何既保持孩子的天性,又帮他养成社会行为规范这个问题时,不仅是学校难以找到那个平衡点,我们家长也时常会出现偏颇。

3

前央视的主持人阿忆讲过自己的一个经历。

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他所在的北京也有余震,很多人都从家中搬了出来,在街上搭了帐篷居住。

那个时候他才12岁,天天在搭建的帐篷之间钻来钻去,跟着一帮孩子疯玩。

等到后来他长大之后,才知道那场地震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他开始为自己小时候的狂欢感到愧疚。

他认为,小孩子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历了教育的洗礼,才会在心中装下别人的痛苦,并感同身受。

儿童的天性在于真,不在于有多美。

只有在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后,才会让孩子的天性释放出更明媚的光芒。

图片来源网络

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谈过她的童年经历,她从小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高要求中,刚识字的时候,父亲就让她抄写成语,抄写故事,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让她抄古文。

寒暑假的时候,还要求她去勤工俭学,让她体验生活,

“我那是只有十五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十个房间,二十张床,一个人打扫。”

董卿父亲的专制教育,给她带来了深深的阴影,让她一度崩溃,即便是现在,回忆到童年,董卿也会掩面落泪。

专制教育可能会带给孩子荣誉,却也一定会让孩子失去快乐。

从上面的自述中,可以看到,在孩子的成长中,无论是选择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是选择高强度的专制教育,都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着诸多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曾看过教育学家胡碧霞老师的一篇论文,其中提到天性是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儿童受教育的内在根基,但是儿童在社会发展上存在缺陷,要在社会文化的浸淫下,才能成长为完整的社会中的人。

教育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教育要在保护儿童天性,和树立儿童的社会规则之间寻求平衡。

4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能够找到“保护天性”和“树立社会规则”之间平衡,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1、敬畏孩子的自然天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讲过:

“人不是一块可以随心所欲雕刻的木头,他是一个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活的形象。”

浬浦小学推出“无声食堂”,严禁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交流,就是将孩子当做一块可以随心所欲雕刻的木头,将一个个孩子变为呆滞的吃饭机器。以小见大,很难想象学校会在其他方面,鼓励孩子塑造自己的形象。

孩子身上自身具有发展天性的潜力和主动性,但由于孩子的弱小,需要我们给予后天的保护和引导,只有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才能走向健康地发展。

2、顺应儿童成长规律,谨防过度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给予更多地重视,只是,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三过教育”,即幼儿教育过早,中小学教育过度,高等教育过量。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过度教育”遭到了人们普遍的批评,在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下,既压制了儿童灵动的自然天性,也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斐斯泰洛奇曾经提出:

“真正的教育如同园丁的艺术,教育家们仅仅能够做的,就是不让外来的风暴损害或者是打扰孩子,他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是否沿着固有的规律前进。”

所以,谨防过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奥巴马曾经给他的两个女儿制定过一条家规:

“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

乍一看这条家规似乎很自由,她们可以有这么选择,但是这个自由却是有范围的,她们可以选择体育运动,也可以选择文娱活动,但是却不可以选择上网和打游戏。这些自由,也都是有底线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带给你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为孩子的自由设立一条底线,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

孩子的天性是他成长的内动力,社会化的推动是他成长的外部动力,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是家长,也是孩子的引导者,应当努力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孩子既能融入到社会中,又不至于泯然众人矣。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意识到,教育是一门精细且充满人情味的学问,切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它需要我们谨慎且充满耐心地去对待,凡事切忌操之过急,教育更是如此。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