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简简周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曾经对孩子大吼大叫,区别只在于,有些人会为自己情绪失控吼了孩子而感到悔恨愧疚,而有些人不会。
在一次微信群的育儿讨论中,有位妈妈说,根本不可能做到“零吼叫”,当孩子不受控制地在公共场合乱跑、吃饭写作业磨磨蹭蹭、假装没有听见你说话时,你分分钟都想爆发。
还有个妈妈说,自己曾经响应一个“零吼叫”的活动,在忍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把自己忍出了内伤,最后以一顿震破天际的“狮子吼”破功……
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父母们之所以做不到“零吼叫”,主要是因为孩子太熊。
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后来我发现,越是把问题推给孩子,她的行为表现就越是让你崩溃。
经常会有妈妈给我们留言,说自己也知道吼孩子不好,而且每次吼完都特别后悔,但那个瞬间就是死活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
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说来惭愧,因为我也吼过孩子。
在我女儿2岁的时候,我就因为她不愿午睡的事情秒变“咆哮妈”。因为我希望她能好好睡个午觉,可是每次把她摁倒在床上后,她就会像个不倒翁一样,立刻弹起来,反复几次之后,我的无名怒火蹭地就窜上来了。
平日里,我是一个相当好脾气的人,可在那一刻,我的音量和气势估计都能掀翻一座茅草屋了。果然当妈后就是容易“泼妇化”。
女儿当然没有被我吼进睡梦,而是继续笑眯眯地在床上蹦来蹦去,看上去似乎还跳得更欢畅了。
我很挫败,当我冷静下来之后,又觉得不可思议,我竟然会为了这么芝麻蒜皮大的事情就瞬间黑化!
后来,有一天,我在肯德基看到一个妈妈朝她4岁左右的儿子怒吼,原因是孩子不听她的劝告,把冰淇淋杯当作飞机举上举下,最后失控“坠机”——冰淇淋洒了一地。
这位情绪大爆发的妈妈,丝毫不顾旁人看热闹的眼光,对着儿子一阵狂吼。看着那个画面,我突然觉得自己当初咆哮孩子的那一幕,有些不堪回忆了。
一个刚从床上爬起来、满头乱发的凶恶女人,正拼尽全身力气吼一个在床上笑眯眯地玩着蹦高高游戏的2岁小女孩,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可笑可恨的老巫婆形象。
原来在吼孩子的时候,妈妈的样子都那么狰狞。
那天之后,我曾一度以为女儿神经大条(我都失控成那样了,她还能那么淡定地我行我素,我要是再失控一点,说不定都直接揍她了),吼叫虽然不好,但可能对她也没什么太大损伤。
可是,后来有一天,我和女儿玩游戏输了,我答应满足她一个要求,我完全没想到,她既不要娃娃也不要冰淇淋,只是对我说:“妈妈,我希望你以后别对我发火了,你发火的样子特别可怕,完全不像我妈妈。”
我当然不想自己变成一个咆哮妈妈,也不想把所有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于是,我开始不停地寻找答案。
后来,随着我在当妈这条不归路上不停地学习和成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之所以我们无法做到“零吼叫”,最主要的原因真的并不在孩子身上。
虽然看上去总是孩子的行为在不停地激怒我们,但其实,我们的怒气总是缘于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欲。换句话说,不停激怒我们的罪魁祸首,其实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有时候,我们倾尽一切为了孩子,灰头土脸地为孩子做了一切,可是所有的牺牲却没人看见,更没人感激,我们的内心有很多不忿,所以,孩子在发出挑衅信号时,所有相关不相关的怒气就这样喷涌而出了。
或者,当我们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指令去做某件事时,孩子的服从对我们来说代表了接受或是认同,否则我们就会因为她的“叛逆”感到恼羞成怒。
我们以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有要求,都是为了孩子好,却有可能在无意之中,做了一个专制的控制型母亲。
为什么孩子不睡午觉会让我如此愤怒?因为我希望她听话,这样才能减轻我内心深处担心照顾不好她的焦虑;还可能是因为她的抗拒,让我觉得自己作为妈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但是吼叫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时,我们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也会荡然无存。
孩子的确是容易犯错,但我们也并不总是对的。正如心理学家阿诺德·H.格拉斯哥所言,如果你一直是对的,那一定是有哪里错了。
其实,导致我们焦虑愤怒的最大根源,往往是拼命想要去控制并不可控的事情,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我们自己“朝内看”,先学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
意识到这一点后,每当孩子让我怒火攻心时,我不再是肆意发作,也不是干忍,而是尝试自省: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当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后,之前那股莫名的怒气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零吼叫”也并不意味着溺爱和放纵。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常常以为“吼叫=管教”,但其实当我们被情绪绑架时,我们所做的只是在发泄而已,这和教育孩子的目的几乎是背道而驰的。
只有在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才能清醒地制定规则,并要求孩子遵守。
有一次,家人都在午休,6岁的女儿丝毫不顾及别人,大喊大叫地把所有人都吵醒了。但这回我没有朝她怒吼,而是平静地告诉她,她做错了事情,而且要接受惩罚。
我罚她坐在椅子上20分钟不许动,否则就加时。
对于活泼好动的她来说,这个惩罚很是难受,但她还是接受了。从那以后,她开始学会不在别人休息的时间刻意打扰。
从前我吼过她很多次,但几乎没有哪一次奏效了,要么就是当时奏效了,但过后会变本加厉地继续。
这一次效果显著,原因是只有在我不被情绪控制时,才能头脑清醒地想到对孩子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哪一个办法可以适用所有的人,只有最懂得孩子和自己的妈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那把钥匙。
所以,只有父母不断自我成长,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唯一办法。
再好的孩子也不能成为父母的救赎。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我们做好自己。
大约在一千多年前,法国有个叫圣·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eaux)的修道士,曾写过一部作品叫做《爱的四个层次》。
在他的观点里,最高层次的爱,既不是全然的自我牺牲,也不是努力证明自己被需要的价值,而是力求先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再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为自己的所爱创造最大的利益。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父母过度的自我牺牲会给孩子带来负担,甚至是窒息感;认为自己的牺牲得不到孩子的感激因而恼羞成怒,也是心理失衡的表现。
真正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能够先做好自己,并且懂得爱的边界和分寸。因为成熟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真正引导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拼命想做孩子人生的主宰。
当我们对孩子不再有那么多的控制欲和索求时,很多可能的怒火已经从根源上就掐灭了。也就是说,“零吼叫”不是单纯地让你忍住不发火,而是让我们真正学会自我成长。
所以,在为人母这条终身不能懈怠的道路上,我还一直在努力。◉
作者
简简周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版权声明 -
壹父母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