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孩子的青春期才发现,做了12年的母亲原来只是个驯兽师

作者:二胎全职妈妈亲子 05-12阅读:2430次

接二胎娃放学的路上,我们正站在马路旁边等待时机过马路时,身后传来哭天抢地的声音,回头看时,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子一边哭一边一路狂奔追赶远去的妈妈,看着他小小的身影横穿马路,而逐渐远去的妈妈不但没有回头看看儿子是否安全,而且丝毫没有放慢脚步,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是什么原因让妈妈丢下幼小的儿子绝尘而去呢?刚刚还看到他们站在幼儿园门口的小吃摊边上,也许小男孩子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而大哭,然后妈妈便不管不顾地独自走开。

看到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过去教育大娃的很多情景,6、7岁的大娃只要和爸爸一起外出,她便会以各种借口要求抱着走,各种威逼利诱方法无效后,往往是我捡起一根棍子赶着她走;她考得好,我眉开眼笑,满足她的合理要求。她考不好,我劈头盖脸把她骂一通,不管合理不合理的需求,一切都免谈;记得她刚进入青春期时,迷恋手机上的小说,我没收手机、拔网线,像盯贼一样防着她,有时三更半夜还偷偷地到她房间扫视一番。

现在才猛然发现,我对大娃的家庭教育一直当成了行为训练。对于她沉迷网络小说一事,我不断地说教、批评,甚至打骂,直到她在我面前不敢再上网不敢再看小说。可是,只要她一逮到机会,仍然会饥不择食地打开网络小说。哪怕手机被我设了密码,电脑设了屏保,但她仍会背着我想尽办法破密码。有台笔记本一直没用也没有密码,她趁我们外出,一个人反锁在家偷偷拉网线上网。

原来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在意最焦虑的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孩子的行为,也许是对“好习惯决定好性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理解,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便担心养成不好的习惯。只要孩子改变不好行为,或者只要孩子没有不好的行为,便会有一种教育有方的成就感。

马戏团里的动物们有板有眼的表演,不都是驯兽师重复不断重复训练出来的吗?小动物们按指令去做了,驯兽师便给点吃的,如果小动物们没有按指令做便不给吃,继续重来一遍。做得好有奖励,做得不好受惩罚。由于恐惧和诱惑,慢慢地,小动物们变得听话了,只要驯兽师一挥手一示意,小动物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果把育儿比作驯兽,听起来很残忍,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不断地为孩子设定好指令,强化TA按指令去做,如果做得好便奖励一块糖,如果做得不好,被责骂被体罚被冷落等各种花式的惩罚。

直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她逐渐大胆地各种反抗与叛逆,我才反思到以前的行为训练带来了不可控的严重后果。她懂得伪装,人前懂事听话有礼貌,人后各种不良行为自我放任;她懂得阳奉阴违,在我面前她乖巧、顺从,只要我一离开她的视线,便还原庐山真面目;她甚至以离奇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上课打瞌睡、说话,单科考试成绩倒数却装着毫不在乎,不交作业等。在那几个月里,感觉所有的精力都在应付这个高智商的青春期娃,整天打地鼠游戏一般,压下去这个头,另一个头又冒出来,让我焦头烂额,防不胜防。

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引导让孩子认同,激励TA主动、自觉地朝着目标前行。青春期孩子常出现的叛逆,一定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反思、反省,找到问题的症结,正确地引导孩子。只有疏通孩子的内心不良情绪,叛逆的行为才会有所改变,就是所谓的宜疏不宜堵。

就像大娃爱上看网络小说一样,我重复训练她的行为,堵了一段时间不但没有效果,却总时不时地像要决堤的洪水,不是从这个薄弱的口子泄洪就是从那个没设提防的坝上直奔而下。后来干脆购买书本小说给她看,在她上学的空档里,我也抓紧时间好好看一番,不为别的,只为寻找大娃的兴趣点,以及找到合适的共同话题达到与她沟通顺畅的目的。一个暑假的时间里,买了几套小说让她看个够,后来渐渐对小说兴趣不浓了。

把行为训练当成家庭教育,孩子的驱动力恐惧,因为害怕父母不高兴,害怕被父母抛弃,害怕不被认可与肯定,害怕被惩罚,所以强迫自己去装着很努力。努力、进取的背后充满着不安全感、深深的恐惧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哪怕取得世人所谓的成功,内心也不会真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