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只要我比一般的父母更勤快、更积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停地给他讲,跟他解释,他必能成为同龄小朋友中的佼佼者。聪明能干,那都不是事儿。”
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脱节”的现象:想让孩子懂得更多的父母匆忙地走在孩子前面,他们就周围一抓一大把的教育素材,兴奋激动地说着这是什么,那又该怎么做。那样忘情与专注,以致于都没回头看,知识的接受者——我们的孩子已落在后头一大截了。
抓不住孩子的节奏,说再多也是零
曾经在路上看到一位牵着女儿在路上走的爸爸,他一身正式的装扮,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种平时工作比较忙,没什么时间陪孩子的家长。
此刻阳光明媚,他正特别惬意、享受地看着一旁活泼乱跳的女儿,忽然见路旁的花圃落满了叶子,像是想起了什么事,立马拉紧女儿的手,指着那些叶子忙不迭地跟她说,你看那些落下来的叶子,叶子为什么会落下来呢,这是因为秋天来了,叶子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落到地上……
可一旁的女儿仍沉浸在她前一秒自如蹦跳的步子中,可能想试试加上转圈的动作,会不会更好玩。所以她根本听不进父亲所说的话,父亲在说,她在玩转圈。
同是身为父母,我绝对相信,这位父亲只是秉着自己一贯的行事风格,觉得应该趁这个机会,好好教给孩子一些关于季节变化方面的知识。这个初衷原本是很好的,只是他忘了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节奏。
所谓的节奏,就是你要确保说话的点,跟孩子正在注意的事是同步一致的。如果你孩子的兴趣根本不在你所注意的,或者你说的那些事情上面,你说得再多,也是白费力气。就像这位难得抽空陪女儿散步的爸爸一样,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却又在忙着各自不同的事,实在可惜!
可能被女儿认真想事的外表“欺骗”了吧,他并不知道女儿想的跟他正在说的不是同一件事,因此没有多大的挫败感。
然而,只要我们在脑子里回放一下《疯狂动物城》里兔子朱迪与树懒闪电经典的对话场景,就能真切感受到了:火急火燎的兔子朱迪找树懒帮忙查资料,看到树懒的动作慢到不行不行的,便在他旁边一遍又一遍地报要输进电脑的网址信息,都要充当起自动播报器了,可最后又有什么用呢?
没!用!要是树懒真是记性不好还好,可问题是人家记性不差,就只是管理动作节奏的硬件生来就这么慢,你只能配合他的动作,不然说再多也是白搭,看到兔子朱迪脸上大写的无奈没有,那就是很多时候的你啦。
其实节奏这个东西,是不太可能做到每时每刻都同步,但我们可以用等这种方式来协调。就像前面的这位爸爸遇到的这种情况一样,我们可以先把要给孩子讲“季节更换”的事放到一边,陪孩子一起转圈圈,跟她比比谁转得多,谁转得稳。通过这个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自我平衡感,还有动作协调性等。
等孩子玩厌了,你再引导她把注意力放到花圃里的落叶上,在她仔细观察那些叶子时,你就可以试着跟她讲了,或者她说什么你就跟着讲什么。
You jump,I jump,这就是行动感染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效果跟前面讲的节奏不同步一样的无效,那就是我们自己都不践行,或者不是太清楚,却想着给孩子“上课”。
比如有一次我在路上等红绿灯时,旁边有位抱着孩子的家长,也在站着等。孩子不明情况,催着要赶紧过马路。家长便开始认真地跟孩子bala解释了好一阵,现在是绿灯,还不能过啦,要做好孩子,就要遵守交通规则什么的。
谁知,就在我欣然为身旁这位家长点头称赞时,红灯开启了“尾灯”模式(显示等待时间的红线只剩下一杠),尽管这样,还是红灯呀,可就是之前还在正儿八经地,耐心给孩子讲解交通规则的家长,好像也等不下去了,三步并作两步潇洒地走过去了,边走还边跟孩子念着那句“红灯停,绿灯行”。
剩我一人一脸愕然地站在那里,直到后来的绿灯都亮了有一会了,都没缓过神来。
虽然我没看到那个拥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反应,但我觉得他肯定跟我的反应是一样的,在妈妈抱着过马路的那一瞬间,他也会觉得很困惑。如果是比较大的孩子,他可能就会把这个困惑直接跟大人表达出来了,但一般比较小的孩子的话,通常就是困惑一下下,紧接着很快地,注意力就被其他事物带走了。
因为家长前面说的跟后来做的完全不一样,等到下一次要孩子一个人过马路时,他便不知道要怎样做。另外,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比起口头上的语言,肢体上的行动更容易被孩子吸收进去,并被毫厘不差地效仿。因此更加可能的后果是,还是红灯,我们的孩子却自以为安全地过去了。或许这么说极端了些,但谁也不敢保证它不会发生。
任何时候,榜样的力量胜过所有的语言,你想要孩子真正懂得要怎么做,你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并感染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
一次在地铁里,同样是看到一位爸爸在“认真”地教儿子写字,他一只手拿着纸,另一只手反握着笔在纸上比比划划,嘴里还念念叨叨的,“你看着,‘夕阳’的‘夕’是这样写的,一点一竖一撇一捺”。孩子也跟着爸爸边念边比划。
但如果各位跟我一样,听到了声音,再在心里稍微比划一下这位爸爸口中的笔画,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都有。
就是没有传说中“夕阳”的那个“夕”啊!
连我们大人都很难办到的事,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孩子做的时候就没问题呢。在孩子最初接触知识时,没错,他是一张空白的纸张。这时,他很信任你的话,你说一,那就是一;你说二,那就是二;你说“夕”字的笔画是“一点一竖一撇一倷”,那就是“一点一竖一撇一倷”。
可等他接触“夕”字真正的笔画时,又该谁来跟他解释那些笔画其实不是像他之前学的那样拼的,又要谁来花时间和精力把不正确的给矫正过来?甚至可能这种矫正压根就没用。
我的一位朋友就跟我讲了他的一个惨痛的经历:在他还小的时候,是他的叔叔教他怎么握筷子的。可他叔叔握筷子的方式本来就是不正确的,握不稳不说,还夹不来菜。但可能他叔叔自己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把这项“吃饭”的技能原封不动地传授给了我的这位朋友,结果他到现在还是按着错误的方式握筷
子。在一次他的女朋友领他回自己家吃饭时,他未来的岳母看不惯他握筷子的手法,嫌弃嘲笑他,他的女朋友也觉得他让她丢脸了,可他就是改不过来。
对待孩子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我们家长绝对是在意和谨慎的。假如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一些坏习惯,或者是哪位老师太教条,就因为孩子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不符,就被扣了分了,种种这些情况,我们都会直接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怎么怎么不好。但是到了自己身上,教育的标准就好像变得宽容了许多。不管自己是不是切切实实地了解,了解到的是不是就是对的,统统都教给孩子。
正如上面所讲的“认真”教孩子拼笔画写字的爸爸,他自己都没把笔画这个事情琢磨清楚,就按着自己理所当然想的那样教孩子拼,为了省事就瞎忽悠他。孩子不但学不到知识,还学不到敬畏知识的态度,又怎么变好学呢?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在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上网也好,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好,一定要把你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这样无意中,你就给孩子做好了好学的榜样,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养成遇到不懂就查资料的自主学习习惯,还要我们干嘛,我们可以哪边凉快哪边待去。
身处如今处处有竞争的社会,在对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平时多教给他知识。但只有你自己也对你所说的话持认同态度,你确定它是真实可靠的,你也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示牌,而孩子对你所讲的话也感兴趣,听进去了,这才是有效的。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给芽儿点个赞;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呵护幼小的心灵,托起明天的太阳!关注儿童心理,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微信搜索“青芽儿”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