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差长大就会没出息?斯坦福实验教你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

作者:儿科医生雨滴 08-14阅读:936次

因为工作太忙,肖丽把儿子当当送回老家半年。暑假她把孩子接回来,发现问题大了,当当简直就是一个被宠坏的野孩子,处处让人不省心。

一回到家里,当当就抱着iPad看动画片,喊他吃饭也喊不动,哄他出去玩也不愿意,说什么都不行。好不容易吃个饭,一会趴在桌子上玩手指,一会又喊肚子疼要上厕所。

肖丽带儿子去游乐场玩,排队等小火车的时候,当当说什么也不愿意等,躺在地上哭嚎。

人群之中,肖丽尴尬到脸红。幸亏排在最前面的家长看不下去,给她让了位置。

在玩具商店里,当当这也要、那也要。肖丽生气地说家里明明有同款玩具,没必要再买一个。

没想到当当竟挥舞着小拳头砸她的腿,惹得肖丽一阵心酸,觉得儿子白养了。

肖丽说家里人的性格都很温和,不知道当当哪些学来的暴脾气,说教没用,打骂也不行。

其实孩子身上的这些毛病,更多是因为他们缺少自控力,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欲望。

关于自控力,最著名的就是心理学家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心理学家用棉花糖测试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告诉他们可以立刻吃掉眼前的这一块糖,也可以等待15分钟之后获得两块。

实验人员对两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数年之后,能够抵抗诱惑的孩子有更健康的身体、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此得出结论:童年时期的自控力,对一个人成年后的表现影响深厚。

宝宝4岁之前,受到这个年龄段生理因素的限制,兴奋感会占据所有情绪的主导地位。

因此,孩子很容易表现出无法忍受等待、脾气暴躁、缺少自制力的表现。

虽然这种状态与先天性因素有关,但只要家长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做一些引导,长时间慢慢培养之后,孩子们还是能够学会控制自己。

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自控力强就代表压抑欲望、延迟满足。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严厉教导孩子:“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看动画片”,“今天什么玩具都别想要,不然回家看我怎么收拾你。”

然而,自控力的源头在于“自己”,在于孩子们能够有意识的做到延迟物质满足。

权力压制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们失去内心的安全感,只能依赖物质需求来填补内心的不满足感。

家长引导孩子培养自控力的时候,一定要在保障孩子内心基本需求的同时,让宝宝们自己做选择,以此来锻炼他们对行为、情绪和欲望的控制能力。

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想让孩子获得自控力,家长就要事先做出表率。

不少成年人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麻将、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剧,反倒是期待孩子能乖乖听话,自己去完成作业。

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除此之外,多带孩子到户外去玩乐,让他们在运动中尽情释放天性,这也是培养自控力的先决条件。

运动能帮助孩子们改善心情,缓解来自于父母、教育等因素的压力。根据澳大利亚的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压力降低后,自控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所以,当家长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不守规矩的时候,不如放孩子们玩个尽兴。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实验员给4岁的孩子们提供了选择权:是眼前享乐,还是控制欲望。

然而很多家长命令式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把孩子的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只是一味强调“你必须这样”或者“你不可以这样”。

有个聪明的家长是这么做的,他3岁的女儿每次从幼儿园回家都要买薯条吃,吃完薯条就不肯好好吃饭。他先让孩子自己选择:你是要现在吃薯条,还是更愿意晚饭后吃妈妈做的雪花酥?

先帮助孩子一点一点戒掉饭前吃零食的习惯,再一步步控制饭后的零食,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提升孩子自控力的最后一步,就需要家长说到做到,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要以延迟满足来诱惑孩子,最后却降低标准,或者置规则于不顾。

比如孩子答应了饭前不吃薯片,饭后就必须按照约定,给孩子雪花酥作为零食。比如你告诉孩子坚持练习毛笔字一个礼拜,周末就带他去游乐场,就一定得说到做到。

有些家长自以为孩子年纪小,糊弄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孩子会把期待藏在心里,一旦得不到满足,下次再想立规矩就不容易了。

童年是一个人未来几十年的缩影。

家长们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却能通过引导他们养成自控力来影响一辈子。

我是你的儿科医生雨滴,写文不易,你的点滴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请多多留言关注点赞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