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李玫瑾教授:不仅要打回去,父母的言行尤为关键

作者:IF枕边育儿 08-16阅读:496次

今天和闺蜜云云聊天时,她跟我分享了,自己为儿子"报仇"的事情,仅从只言片语中,就能感受到她的自豪感。而这也给我们父母提供了"反面"示范,孩子被欺负了,不仅要打回去,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尤为关键。

云云下班后,看见4岁半的儿子浩浩,被好朋友旭旭扇了一耳光,她有些看不过去了。心想家里就浩浩这一个宝贝疙瘩,自己平常都不舍得碰一下,让别人这么打还不还手?她立马上头了,立即走过去打了旭旭两下,旭旭也哭了。并且她还告诉浩浩,以后被打了就要打回去,不能光哭,那样没用的。

屏幕那端的闺蜜沾沾自喜,可我却觉得悲哀,一是面对被欺负,浩浩没有自信保护自己;二是闺蜜只教会孩子被打了就得打回去,并没有教他怎样合理地自我保护。

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也回答过这个问题,"孩子被打了怎么办?""打回去啊",确实孩子受欺负,"打回去"是所有家长的第一反应,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一味忍让软弱,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好欺负,进而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让孩子"打回去"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也有很多坏处:

  • 阻碍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发现打回去很有效,每次只要打回去,别的小朋友就不敢打他抢他的玩具了,那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动力去想别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呢?进而也就不会促进其思维逻辑的发展,不利于智力发展。

  • 阻碍儿童情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戈尔曼和其他研究者认为,情商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

因此,让孩子"打回去",会让他们认为"暴力"是被认可的,进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办法去处理彼此的关系,反而会激化矛盾。

  • 易使儿童习惯使用暴力,成为施暴者

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暴制暴的观念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这只是一种报复的行为,来发泄心里不满的情绪,是一种不合理的自我保护方式。

会使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习惯于"暴力式"的自我保护,进而可能成为一名施暴者,本质上和欺负自己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因此,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家长们首先要明白,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处中也总会出现摩擦,一方试图让另一方示弱。而面对欺凌,什么情况下该据理力争,哪些情况下又该忍一时风平浪静,以及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被欺负现象,在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不变成施暴者,都是值得考量的。

比教会孩子"打回去"更有效的,是教育他保护好自己

★、培养其权利意识。在受欺负时,大多数儿童会选择忍让,他们会屈服于强者,不敢反抗,这就是他们没有建立权利意识,没有建立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利益。因此,成人一定要培养其权利意识,让他们有勇气去反抗。

萍萍今年12岁了,每到周末,妈妈都会允许萍萍去小区的沙坑玩一会儿,直到吃晚饭时才把孩子接回来。有天萍萍很早就从外面回家了,妈妈见孩子低着头满脸委屈,就上前询问怎么了,萍萍大哭说,自己的地方被别的小朋友占了,她就在一个角落里玩,他们还拿沙子扔自己,不让她玩。

妈妈听后很心疼也很生气,要替孩子出气,可孩子拽着她,满眼泪花,哽咽着说"妈妈,我没事,我可以在家玩,你不是一直教我要让着别人吗?你这样替我出气,他们下次会更欺负我的,不是吗?"妈妈听到这里顿时语塞了。

其实,这就是妈妈没有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作为公共玩耍场所,萍萍有权利玩,不应该一味忍让,这样只会让欺负者变本加厉,孩子也会丧失反抗的自信。

★、引导他们正确地保护自己。事先告诉孩子,如果受欺负了,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必要时可以需要出手反击,比如自己受伤或者对方采取过分行为时。

★、学会寻找父母的帮助。其实,6岁以前的幼儿,还没有成熟的语言和自我控制,以及如何解决矛盾的能力,不过一定要懂得寻求帮助,不能忍气吞声。

同时,在孩子寻求帮助时,家长一定避免说"为啥不欺负别人,光欺负你"、 "忍忍就好了,等以后再出气"等类似的话,这样会让娃失去安全感,充满无助感,进而不敢反抗。

★、可以先安抚好儿童的情绪。等待其冷静下来后,再询问事情的缘由,这时孩子说的话基本符合事实,千万不要听信正处于情绪失控中的孩子的话,因为那时他们会夸大别人的行为,来博取大人的保护。此外,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两种教育误区:

误区一: 过分保护孩子,阻碍其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儿童的探索行为不被允许,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于他人。

过度保护幼儿,会让他们丧失自我生活和自我锻炼的能力,没有了自我操控感,就会缺失自我独立的意识,从而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面对生活缺少信心和人格独立的能力。

误区二: 父母太强势,对孩子过于专制

在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其性格大多比较软弱,喜欢逆来顺受和听从别人的意见,没有主见。又由于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氛围,他们会因惧怕父母,而不敢寻求父母的帮助。面对受欺负,家长还参照以下做法来未雨绸缪,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独立生活保障。

1、培养其独立人格,建立自信心,敢于说"不"

心理学认为,孩子自一岁以后,就已经产生独立的心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也认为,个体心理独立发展最初都是先从认识独立的自我开始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把握住关键期,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充分认识自身,促进其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从而拥有信心和勇气来保护自我,面对危害自身的行为,敢于拒绝。

2、提高其解决矛盾的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李玫瑾教授说,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不论是施暴者,还是受欺负者,都是由于缺乏社会性行为的锻炼而引起的。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要,也没有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意识,因此很容易发生冲突。如果能够提高孩子解决矛盾的能力,则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从而减少欺负事件的发生。

3、锻炼体格,健强体魄

李玫瑾教授还讲到了如何防止孩子被欺负?一个方法就是增强孩子体格,学会自我保护。确实拥有强大的力量,孩子就会成为强者,拥有自我保护的力量。成人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一起跑步,或者给他们报体育班,来增强体质,尤其是女孩。

因为紫鑫是女孩,所以紫鑫妈给她报了跆拳道班和跑步训练营,来锻炼孩子的力量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紫鑫妈说,一来是因为现在竞争压力大,能让孩子通过运动合理发泄压力;二来,怕以后孩子受欺负,父母又不在身边无法给予及时的保护。

枕边育儿寄语:

总之,培养一个无比强大的孩子,是其成长的必修课。教育的作用并不只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合理保护自我,家长可不要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