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分享就是没礼貌?没礼貌的到底是谁!

作者:年糕妈妈教育 06-08阅读:3341次

原标题:孩子不分享就是没礼貌?没礼貌的到底是谁!

每个妈妈也许都碰到过这个难题:别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但是孩子说啥都不乐意拿出来。

这时候的你,是会继续鼓励他“分享”呢,还是尊重宝宝就此打住?

一些家长可能纠结再三后,还是会将票投给前者。

但一个国外的妈妈却“反其道而行之”。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大声说了“不”,并且将背后的原因发在了社交网站上,收获了数十万个赞。

这位妈妈叫Alanya Kolberg,她的感触来自有一次带着孩子去公园玩。

在看到她儿子Carson拿着变形金刚、模型和卡车时,有6个男孩围了上来要Carson分享他的玩具。

Carson的抗拒很明显:他将玩具抱在胸口并看向妈妈。

因为来公园前,Carson准备这些玩具是为了和妈妈朋友的女儿一起玩的,他并不想和其他陌生人分享它们。

Alanya见孩子不乐意,便告诉他可以拒绝这些要求,“只要说不就好了”。

但这个行为不仅遭到了几个男孩的“告状”,并且让公园里的其他妈妈对她投去厌恶的眼光。

Alanya看到了这些眼光背后的含义:这个妈妈和她儿子真没礼貌。

但她同时在网络上反问道:没礼貌的人究竟是谁?是这样做的孩子和自己吗?还是明知别人不愿意,却仍希望别人能够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人呢?

她举了个例子:一个成人到公园吃三明治,会有陌生人要求他分享这食物吗?

如果他明确表达了拒绝,那些有礼貌的、伸手向他要求分享三明治的人会感觉到不高兴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位妈妈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会告诉孩子:我们并非活在一个只要有人要求某件东西,你就得放弃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有次同学聚会上,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曾说起的真实故事:

她女儿带上了最喜欢的书和玩偶去亲戚家玩,说要给亲戚家的小姐姐“看看”。

临回家前,亲戚将她拉到一边悄悄问能不能把玩偶送给自家女儿,原来小姑娘也看上了这个玩具,正和父母闹着要呢。

同学出于不好意思,从女儿手中半哄半抢了过去给了小姑娘,女儿当场哭得撕心裂肺,她则“逃难似的”赶紧抱上孩子挥手回家。

为了这事,女儿跟她生了一个多月的气,每次说起玩偶都要哭红眼睛。现在想这事,她还觉得有点内疚,愧对女儿。

这样的情况,在你看来是不是有点熟悉?

我们小时候(包括现在还会有),别的小朋友看上了自己的玩具,家长常常会很大方地将它送给别人。

一旦我们因此哭闹、发脾气,还会被爸妈指责:“不能这么小气”、“别这么不懂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个玩具吗?”

可是对孩子来说,你眼中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玩具,对他来说却是“唯一”。

妈妈随手送人的小汽车,可能是他“汽车库”中最重要的一辆;你以为孩子看腻了的书,提出要送给别人时他会急得跳脚——这可是曾经陪伴自己无数个夜晚的哄睡故事,它的意义又哪止一本书那么简单?

——强行让孩子分享这些物品简直都要上升到影响幸福感的高度了 。

还有那个“有什么大不了的”,能把话说得这么轻巧的人,真让他尝到这滋味,他铁定再也不会这样说。

有网友就曾经在网上吐槽过自己小时候被妈妈坑的事——家里来了小客人,妈妈让小客人去她衣柜随便挑,然后一件新买的衣服就这样被挑走了。

在自己表达反抗后,妈妈还甚为不屑。

她为此采取了坚定的“报复”措施——没几天后,她姨来到她家,她把妈妈的包都拿出来了让姨选,那一刻妈妈的脸都绿了。

立刻让人感同身受啊,有木有?回击得漂亮!

回到最开头的例子,Alanya的教育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点赞?她想说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东西,在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可以拒绝。

我们常常教给孩子,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是应该被倡导的观念;却忘了教给孩子,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

这些东西的所属权或者分配权并不在那些为了面子、为了看起来很大方、会“慷他人之慨”的家长身上,而在他自己。

如果不愿意,他完全可以大声说“不”。

我们又以为,受过新教育的我们比起老一辈的育儿方式,更“民主”,更尊重孩子。

教孩子分享则是“为他好”,但这又何尝不是举着“善意的大旗”,做着违背孩子意愿的事,哪里算得上“民主”、“尊重”呢?很多时候不过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伤害着他的认知和感情。

当你的孩子不愿拿出自己的东西分享的时候,请别再给他贴上“小气”、“不懂礼貌”的标签。

从小我们就在“孔融让梨”的教育中,学会“谦让、分享和无私”,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尊重自我意志、勇于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这是教孩子内心强大的重要一课,更是让他在未来懂得坚持真理、珍爱自己的示范与鼓励。

也许有一天,你再次碰到全文开头的那个难题,请记得保护好孩子勇敢说“不”的权利。

  

这样的妈妈真酷,必须点个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