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对孩子比较严格要求的教育和爱,我们的大多父母印象里能够想到并且喊出的最简单、直接的原因便是“太过骄纵或宠溺孩子不好,会让他变得脆弱不堪一击”。
但事实真的是这个样子的么?严厉的爱有千万种,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最终经受且接纳这份苛刻来使自己心怀美好,而另一些孩子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叛逆,走上一条混乱难熬的路呢?
先让我们来看两个同是严厉教导,孩子发展结果却截然不同的两个例子:
①
蒂娜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父母都是“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普通劳力工作者。友好、坦诚的蒂娜母亲“最重要的动力似乎是,她想做‘好女孩’并拥有优秀的孩子”。
所以她不仅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得努力与自律,在对蒂娜的教育也是同样的:她不喜欢看到女儿烦躁哭闹、不听话的样子,总会说教式的在一旁念叨:“不能这样做,这样一点也不乖。”她要女儿学会克制和调整自己不好的行为,对孩子想买玩具而不可得的沮丧难过的情绪很少给予必要的情感安抚。
她确信,也更愿意向孩子倾诉和告知的,往往是些包含现实和自己情感的真诚的话。
比如在发现女儿偷偷摸摸地将自己每天早餐和晚餐时给她的新鲜橘子瓣丢到橱柜后面了后,蒂娜母亲并没有大发脾气地呵斥孩子“浪费食物,以后再也不给她好吃的了”或怎么的。
她很认真严肃地对孩子说,“如果你真的不爱吃橘子,我们需要讨论下,看看我们做些什么。你把东西扔到橱柜后面,完全没对我说谎,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说谎,因为你在隐瞒。我可以请你吃橘子,你也可以不喜欢吃,但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做你不喜欢的事情,那些对你有好处的事情。”
也许就是在这些不鸡汤赤裸裸的真诚的话里边,蒂娜深深感受到了,也慢慢地接纳和继承下母亲认真努力生活坚定的价值观和信念。同时也明了父母之所以那么严厉要求自己,仅仅为了想她以后能接受比他们多得多的教育,生活得好一点而已。
就这样,尽管在叛逆多发的青春期里,蒂娜曾真真实实地在她压抑自制的内心浮掠起一丝蠢蠢欲动的细小波纹——“想要宣称摆脱父母的期望和控制而独立的欲望与取悦父母的忠诚欲望撕扯着她的内心”。
但她最后还是坚定地选择在一所大学里主修与父母职业工作相关的商科,并在大学结束后成功进入工作领域,并顺利地找到了一位性格、思想相对活跃开朗的生活伴侣。
②
另一个小女孩——伊冯的母亲在她刚降生到世上的前六周时患了严重产后抑郁和焦虑,“她的抑郁与有了几个女儿后希望有一个儿子有关”。后来在朋友和家庭医生的帮助下,在孩子三个月大时,伊冯母亲的抑郁症已经痊愈。
不管是在前面被抑郁症痛苦纠缠之时,还是到后来完全克服抑郁症之后,伊冯的母亲都在日常生活中竭力照顾和关爱孩子,细里却有点烦闷纠结、心不在焉——她将对自己苛刻无比的情感带到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中,一根筋地对伊冯严厉。
这种一根筋的严厉,就是不掺杂任何的真心话或者情感,而更像是一种强硬遵循生活规则,除此毫无寄望的做法。
伊冯母亲认为,按照既定的行为规则生活才更舒适,因此她拒绝灵活的变通和修改。“在伊冯的童年,当她偶尔拒绝礼貌行为时,母亲对她非常严厉”。
带着这副悬挂着沉重的刻板与苛刻的心灵枷锁长大的伊冯,渴望摆脱这一重负的她在大学时选择了反叛与放纵:当男友离开伊冯时,她感觉被剥夺并被逼入绝境,以致用利器割伤了自己。
伊冯从这个低点开始改正自己——她运用她的痛苦感受做出了停止自毁的决定——开始在生活中做更好的选择。
干瘪瘪的严厉的爱,无法养出内心充盈满足的孩子
在前面的这两个例子中,同是严厉的爱,却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一种是积极向上的、好的,一种是消极昏暗、令人痛心和惋惜的。
问题出在哪里?当在严厉的爱里长大的孩子们都有了叛逆的心思和欲望时,压倒他们选择叛逆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在哪?
每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他们最初对自己将来要发展成什么样,未来要坚持走什么的路都是没有一个清晰见准的概念的,这些概念发展到后来的渐渐坚决明了,跟父母对她满怀美好的接纳和期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在这一点上,家庭背景极其平凡普通的蒂娜母亲做的要比伊冯母亲好得多:她和孩子父亲虽然都没好好受过教育,生活也不易,却没有阻止她对自家孩子满怀美好的希望与爱,坚决地想要帮助蒂娜以后过上比自己好的生活。
为此,她在很多地方都始终如一地严厉要求孩子,却也没丢掉充满人性和情感的沟通。
然而,对自己没有接纳,反而诸多苛刻要求,甚至因难以生到儿子而一度抑郁了的伊冯母亲就很难兼顾到孩子与生俱来的渴望被接纳的情感需求了—她对自己苛刻,对孩子也一样地要求。
另一方面,从伊冯母亲之前抑郁的原因看来,伊冯的出生本来也不是这位母亲所认可和期盼的,又怎么能好好地、心无旁骛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注和爱?有的只是遵从和认命型地照着规则多养一个孩子罢了。
最后,蒂娜和伊冯都长大了,各自走在奏响叛逆曲调的成长十字路口,有了母亲寄予的殷切期望、母亲用实际的行动和话语传递给她的要做对自己好的事的克制坚定的价值观,蒂娜的头脑能时刻保持清醒,在成熟和自律的路上走的很顺畅舒心。
她深知母亲的严格还不至于让自己无法承受,而只需要在一些场合稍作调整,不那么严肃就好。
但伊冯就没有这么坚定的价值观和信念能“稳”住自己不受迷惑了。她得到的是鲜有接纳与期待的严厉到底的爱,在这份情感极度匮乏干瘪瘪的爱里,她渴望被爱、被接纳的欲望小兔只得暂时隐身藏匿于内心角落里。
隐藏不代表消失。只要实现这种欲望的可能一出现,欲望小兔就会像受到电的感应一般上蹿下跳,它不顾一切地指挥你去实现证明她值得被爱的愿望,你很难抵御和反抗它的要求,因为那是你期盼已久却没被满足的缠绕于心上的一个结。
于是,疯狂不顾自身能否安好的叛逆就开始了。当伊冯发现自己奋不顾身地全身心投入的爱情竟是命运跟自己开的一个无聊玩笑时,她内心本就不坚固的希望决堤瞬间坍塌分崩离析,麻木地采取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心里难以排解的痛苦绝望的感觉。
也是在这种彻底发泄和释放压抑、深刻感受绝望心境的过程中,伊冯做出了停止自毁的决定,她不再自己苛刻,开始在生活中做更好的选择。童年只有严厉没有爱的孩子的成长之路从来都不轻松。
对孩子严厉,是为她还是为你?
如果说伊冯的母亲是由于对自我价值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她不能够很清楚和了解该怎么真诚感受孩子需求,继而淡漠地对女儿严厉到底的话,那么另一种看似有着铮铮理由的严厉的爱,则更具破坏性。
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我是为了你以后好”经常从这些父母的口中蹦出,他们给孩子报各种热门的补习班,不管那是不是孩子的兴趣。他们坚定地信奉老一辈生活经验留下来的人生信条——
要变得优秀,就必须承受比其他同龄孩子多得多的艰辛与困苦。
殊不知,优秀只是你一厢情愿搪塞、催促孩子快马加鞭去追赶的让你脸上增光的想法而已,它并不是真真实实地来源于孩子。
虽然在孩子还不那么“懂事”,仍想要取悦你的年纪里,这种禁不起推敲的严厉的爱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孩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能在班里稳当拿到不错的名次。
可当这一群认真努力的孩子来到宽松安逸的大学里后,面对玩乐世界里的种种吸引和诱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课堂上专注于念书讲课的老师,还有书。
于是乎,有了逃课往网吧跑的游戏迷,有了每晚固守电脑旁熬夜煲剧的电视迷,也有了每到课堂准刷手机或趴睡的专业走心户。
在这样缺乏督促的环境里痴迷与放肆久了,实在很难让人记起昔日在高中教室闭关题海,废寝忘食一心扑到学习上的自己的模样来。
由此可见,太过早追求成就的有目的的严厉的爱,将孩子的生活彻底来了个本末倒置,在本该正儿八经修实用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时光里很滑稽成了一个个没玩够的小孩,着实有些悲哀!
严厉归严厉,但请别忘了告诉孩子你爱他本真的模样,然后平等地跟他探讨他需要这样做的理由。用以这些美好抚平孩子杂乱的内心,让他可以在不用人管的情况下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
微信搜索“青芽儿”关注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给芽儿点个赞;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呵护幼小心灵,托起明天的太阳!关注儿童心理,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