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捉迷藏,从“藏头露脚”到藏住全身,心理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作者:凝妈悟语 12-16阅读:1825次

文 | 凝妈

2岁的二宝已经特别喜欢捉迷藏,但是他玩起来比较初级,不会藏!

玩捉迷藏的时候,二宝会随便找个地方就躲起来。

比如站在窗帘后面,却把脚露出来;蹲在沙发后面,走过去就轻易被发现;钻进桌子底下,身子和腿还露在外面。除了这几个明显的可以藏的地方,他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躲藏地点。

记得大宝在四五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捉迷藏,那时候他就能玩出很多花样。躺在被窝里一动不动,钻进床底下,躲在小房间的门后面,藏进衣橱里,站在飘窗上被窗帘盖住。有时候藏的地方出其不意,让大人很难找到他。有时候他等的着急了,就会故意弄出点响动,让你更容易找到他。

我们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还喜欢捉迷藏。当时周围的孩子很多,喜欢在室外玩捉迷藏,比如钻在麦草垛里,趴在一个水沟里,跳进一个坑里,躲进麦田或树林里。野外隐藏地点丰富,找起来难度很大,非常刺激。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玩捉迷藏的方式真是大不相同,年龄越大藏匿得越隐蔽,学会了和大人斗智斗勇,连大人都不是他的对手。通过《从捉迷藏游戏看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孩子捉迷藏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4岁以前

由于心理年龄的特点,孩子在4岁以前玩捉迷藏的本领很初级,所以藏的地方很简单,找人的时候也比较费劲,大人稍微藏得隐蔽一些,孩子找不到就会不开心。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孩子在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是自我为中心的,认为“自己看不到的,别人也看不到”。所以小孩子在玩捉迷藏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身体全部隐藏起来,甚至会捂住眼睛、转过身去,看不到别人,就以为是藏好了。

孩子还处于“有意图的分析方式”的起始阶段,只会想到自己,没有能力去推测别人的行动,不会考虑自己是否容易被找到,只是享受简单的快乐。

第二个阶段:4-5岁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会找一些很特别的地方,不太经常藏的地方,让找他变得困难,使捉迷藏的游戏变得刺激。当他找人的时候,他会想一些办法诱导你露出马脚,好让他轻松找到。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认为,4 岁半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重要年龄转折点。4岁半也是“有意图的分析方式”的转折点,5岁时儿童开始具备“次级思维”的心智概念。

所以,孩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经过思考,让自己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非常享受“成功的找到”和“成功的躲藏”所带来的快感。

第三个阶段:6岁以后

6岁以后的孩子心智更加成熟,会进行更大的冒险,哪怕自己身体受点委屈,也会坚持到底。比如钻进麦草堆里,又热又扎;藏到地沟里,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找一个非常小的角落,蹲在那里腿部发麻也要忍。

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已经达到了“有意图的分析方式”的“次级阶段”,能够设置一些圈套,让人中计,从而改变他人的想法,控制他人的行动。

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更加享受自己的精心设计,让他人在找他时抓耳挠腮,让他在找他人时变得轻而易举,更享受这种“有智慧的成功”带来的喜悦。

我们会发现,不管多大的孩子,玩捉迷藏的时候,都特别欢乐,每次都玩个大汗淋漓,不想停下来。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捉迷藏呢?其背后隐藏着很深的秘密。

人类本能

相信很多朋友看过《人与自然》这个节目,动物们如果发现有危险,会躲在草丛里藏起来一动不动,或者躲避在和自己身体相似颜色的植物旁,伪装成植物。这都是动物的本能使然,动物有保护自己的天性。

古代生活条件恶劣,要学会藏起来才能保全自己,要学会捉到猎物才能维持生存。我们现在虽然进化得很高级,但是骨子里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记忆,当把自己藏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会找到安全感。当找到对方的时候,就像获取自己的猎物一样感到兴奋。

很多成年人依然保持着类似的习惯,如果走在路上看到不想见的人,可能会躲在一个地方等别人过去了再出现。如果自己犯了错,很少会主动承认错误,也会东躲西藏,不惜跑到天涯海角。这都是人类求自保的表现。

感觉有趣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孩子天生就喜欢游戏,捉迷藏又是一个简单易行、自由度大、变化性强的游戏,可以随时在家里开展。不需要什么工具,只要有藏的地方就可以玩起来。不管是躲起来让人找不到,还是去做一个找人的人,都需要调动身体感官去寻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的特别兴奋。

生活在70年代的人,至今仍然能回忆起小时候玩捉迷藏的场景,可见印象是多么深刻。在《民间游戏 “ 捉迷藏 ” 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这篇文章中,看到了网友的真实心声:

我们在林里捉迷藏,风在暗中窥视我们,蒙上了眼睛,寻找躲躲藏藏的同伴,摸索着向前行,风又吹过了那来得早的黄昏,不情愿地睁开眼睛,我们才明白彼此找不到对方” 。

“ 还记得吗?儿时的捉迷藏游戏 ,自以为安全的角落,等待被发现的惊喜,庆幸还未被遗弃。从那时起 , 再未曾走出那游戏… … ”

可以获得爸爸妈妈更多陪伴

爸爸妈妈们也不是一直陪伴着孩子,当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就想多要一些陪伴,会想法设法和爸爸妈妈互动。因为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都玩过捉迷藏的游戏,非常热衷玩这个游戏,也很擅长玩这个游戏。当孩子央求爸爸妈妈和他一起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自觉地就会和孩子玩捉迷藏。

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玩捉迷藏很有一套,总是想出一些让他刮目相看的隐藏方法,孩子从爸爸妈妈身上学到很多,互动特别好,感到特别快乐。因为彼此都很擅长,共同语言也多,所以玩起来就刹不住车了。

《“捉迷藏”游戏对儿童发展价值的探析》中说: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捉迷藏的游戏过程能够引起孩子的快感。捉迷藏的时候要求耳尖目明、奔跑及时,还要足智多谋、想法巧妙,还能和父母进行互动配合。所以捉迷藏不仅带给孩子快乐,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提高认知、缓解焦虑。

有利于身体健康

玩捉迷藏的时候,孩子们会兴奋地跑走,然后蹑手蹑脚地藏起来。有时候需要爬到高处,有时候需要趴到低处,有时候需要弯着腰,有时候需要“瘦”身一些。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孩子的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得到锻炼,体能得到增强,大脑功能也得到发展。

每次玩捉迷藏,孩子的衣服都会湿透,头发丝上都会滴下汗水,好像跑了几千米一样,要喝上好多水,可见消耗了多少能量,身体得到锻炼是肯定的。

提高认知水平

孩子在一次次捉迷藏的过程中,技能会变得越来越熟练,慢慢会发现当好一个躲藏的人,就要把自己全部藏起来,当好一个找人的人,就去发现别人的身体,孩子会逐渐理解身体和身份是有关系的。

孩子躲藏的地方一般是一个小空间,这个小空间还要能够容纳他的身体。当孩子去找人的时候,他要判断去哪个方位找。不断体会空间和方位,孩子的空间和方位认知能力就会发展起来。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经过3个阶段,从最初的藏头露脚,到能够隐藏自己的全部身体,再到能够设计圈套引人上钩,孩子经过反复练习以后,就会建立行为因果关系,提升心理理论水平。

缓解分离焦虑

孩子在3岁以前会出现两次分离焦虑,当孩子从3个月开始认生以后,会变得特别黏人,这时就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当妈妈去上班以后,孩子要承受更长时间的母婴分离,就会变得更加焦虑。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这种分离焦虑会在10个月-1岁半时达到顶峰,在1岁半到2岁逐渐消失。但是孩子在3岁又面临着去上幼儿园,这时再次出现入园焦虑,孩子又变得特别黏妈妈。

美国儿科学和哥斯达黎加心理专家布兰科都建议,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

因为孩子会慢慢了解到:妈妈离开自己是游戏,不是消失了,妈妈还会再回到自己的面前,当和妈妈真正的分离时,他们也会把这个分离看作是游戏,不过是一次比较长时间的游戏而已,不会过于焦虑。

作为家长,我们认识到孩子捉迷藏的心理发展,认识到孩子喜欢捉迷藏的原因,认识到捉迷藏给孩子带来的价值,就要积极地配合孩子捉迷藏。

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多创造一些安全的捉迷藏环境,教孩子一些隐藏的方法、以及找人的方法,让孩子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会越来越好。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