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这条路,于谁都是一场修行

作者:虎妈猫爸话育儿 12-18阅读:1327次

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站在旁边的自己心情是最纠结的吧。我前两天收到一个妈妈的咨询是这样子的:

宝宝现在一岁两个月,最近两天只要不满足他就会大发脾气,我每次都会轻轻的跟他描述他现在的身体反应,跟他讲他现在的状态是正在生气,但好像每次都无济于事。到底怎么做才能安抚他的情绪呢?

当我们想不出其他事情可以有效安抚孩子时,我们会感觉到沮丧,害怕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处理好这件事情,我们会觉得彷徨,为什么教学上说的举动我都做了,可孩子却没有我们预计想象那样,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呢?

今天的文章就是想跟大家一起讨论下,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面对。

孩子的脾气和情绪是可以预测的

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突然变得情绪化时,其实这也不是无迹可循的。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孩子之所以发脾气的转折点,比如以下这几种情况:

  • 人多的场合:孩子尝试过在超市里、街道上、小区里、聚会中等人多场合情绪崩溃;
  • 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的变化中:比如准备离开家入园/入托的那一刻,或者从学校回来要回家的那一刻,以及停止了某一个活动像玩iPad啥的,还有就是约定要上床睡觉或刷牙等;
  • 在特别愉快的活动结束时:比如去了一趟公园旅游,在跟好朋友分开的时候,或者跟父母玩了很开心的游戏,游戏即将结束的时候;
  • 接收到父母的压力信号:这个往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如果爸妈本身有沮丧、焦虑等压力情绪,会刺激到孩子发脾气的程度。

这几年来,当我收到很多萌友的咨询,讨论孩子“只要不满足就发脾气”的场景,基本上都能够对应回以上的这四种分类。当孩子变得情绪化时,孩子是没有办法思考,也没有办法正常去行动。孩子的确会在当下想要不合理的东西,并且不满意你尝试给他们想要东西的举动。

提前把自己孩子脾气和情绪的引爆点进行归类很重要。这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应对策略,而不至于让自己手忙脚乱,从而把自己内心的压力指数放大。

而对孩子来说,只要孩子当下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彻底放松,他们就会持续流泪、发脾气,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你的亲近和耐心的渴望,是深根在内的,没有我们的帮助,孩子便会无法摆脱这种求助的状态。

共情的目的是陪伴,而不是停止哭泣

我收到过很多妈妈的困扰,对共情的实效性有很多的困扰,“我们也知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共情要跟孩子沟通和描述,但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能停止哭泣呢?

实际上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是共情这个方法无效,还是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出了偏差?很多时候,当我们去给孩子一些善意的关心和耐心,是需要等待时间启发的。

共情的核心定义里,有一句话很关键,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里同时也意味着“接纳”,接纳孩子的行为速度。无论孩子是很快速地停止哭泣,还是很慢速地放松下来,这个过程,我们也愿意把所有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当我们内心始终想着结果,“为什么孩子还不能停止哭泣”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已经产生了对孩子的压力,我们只是在使用一些工具和技巧,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可以结束这个让我们无计可施的烦躁场景。

但这不是真正的共情,共情的前提是,哪怕孩子发再大的脾气、有着更深切地哭泣,我们都愿意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帮助孩子意识到是什么情况让孩子偏离了情绪的轨道,并且给予时间让孩子再次放松下来,找到跟环境相处的方式。

所以要走进孩子的前提是需要放下,我们需要放下对结果的执念,共情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让孩子马上不哭闹,而是我们如何陪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情绪,哪怕孩子再小,需要花费的时间再多,但我们愿意陪着他一起渡过这段关键的时刻。

调整期待值,真正跟孩子站在一边

当我们发现孩子情绪失控时候,恰恰也是孩子需要我们真正倾听到孩子内心感受的时刻。在孩子压抑情绪释放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期待值,才能够跟孩子真正地站在一边。

  • 放慢行动,保持倾听。

在孩子出现情绪崩溃的场所,我们同样需要平静、温柔地陪在孩子身边。如果出发去上学的事情是让孩子压力很大的事件,一坐上汽车孩子就嚎啕大哭,那我们也可以在进去校门前多陪孩子一会儿,或者就在车上待一会儿,让孩子可以让眼泪流下来,让孩子可以把内心想念的心声通过你的复述表达出来,这同样可以给到孩子坚定的支持。

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没关系的,难过的时候就哭出来,我会一直在旁边陪着你。”只要方法是对的,哪怕前面11次看起来无济于事,但我们可以帮到孩子找到第12次跟自己脾气共处的方式。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对孩子的情感流露,我们始终愿意专注倾听。

  • 转移到安全区域。

孩子情绪崩溃如果发生在不合适的场所,也会加剧,所以有必要的时候,帮助孩子找到一个能够放松的地方或者环境,是很重要的。比如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或者带孩子去一个角落,特别是公众场合下的情绪崩溃,都是很好的情绪支持的方法。

情绪爆发的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强烈地追随自己的本能,想要帮助排除糟糕的感觉,只有度过这个情绪旋涡,孩子才能回归正常的状态。所以我更需要让孩子明白,他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他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他的行为对任何人都无害。

就好像当我们跟孩子的眼睛平视,把孩子的手臂放在我们身上,温柔对孩子说话时,其实也是为了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全感,如果我们内心是坚信,发脾气只是暂时的,这无论是对父母自己的情绪调解,还是孩子的压力舒缓,都可以产生实质有效的效应。

  • 提前预防下一次的爆发。

有时候我们自己是能够总结出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的,比如我们如果早上总是迟到,父母不停奔波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东西、赶紧开车的话,我们微妙的情绪平衡已经被打破,这同样也会让孩子充满紧张,一促即发。

同样带一岁多的孩子去公众场合前,孩子可能也会有很多的不安是我们所疏忽的,环境太拥挤、周围声音太响,这些都有可能会先成为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在接下来某一个点爆发,表面上看是某一件事情触发的脾气,但实际上是孩子积累的压力被点燃的结果。

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不安的苗头,一定要记住及时反应,看看能否找到一种方式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能够感觉父母跟自己的情感联结。

如果当你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大哭或者发脾气了,那么我们首先要先允许孩子可以继续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哭,恰恰是我们爱孩子的体现。在一个安全的场所下,孩子的情绪得以宣泄,这个过程他的沮丧和不安才能得以疗愈。

情绪调节这条路,于谁都是一场修行。哪怕孩子年纪再小,他一样需要慢慢地感受并且学习体悟,才能真正地习得跟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有些路,再难走,但孩子也需要去面对;有些情绪,再痛,孩子也同样需要体会,这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能做的,一是相信,二是耐心。我们没有办法陪伴孩子走一辈子,但我们在孩子情绪崩溃时,真正排除杂念的共情会给到孩子更大的力量:孩子,我始终理解你,我知道,我可以是你面对真实世界的力量源泉,是你的根和翅膀,但我不会代替你飞翔。

你需要习得那份飞翔的力量,而我会一直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