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就能做的小事,虽然微不足道,比上万的早教机构还有效

作者:天妈育儿经验 12-29阅读:876次

导读:

前几天朋友找我聊天,咨询关于早教机构的事情,她打算给她八个月大的女儿报一个早教机构,想要培养一下孩子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我说说实话虽然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但是对于早教和全脑开发之类的课程,丝毫不感兴趣,孩子三岁前我也没给报过任何班,就是各种陪玩儿,家里陪完了户外疯,而且在户外几乎都是“摸爬滚打”,完全不像一个“女孩子应有的样子”。

跟朋友深入沟通了之后,成功打消了她报早教班的兴趣,朋友开玩笑说,聊天一小时,省了小1万。

就那么点知识,为何总是教不明白?

今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跟Ada同学的妈妈聊天。马上面临寒假,她正在打听给孩子报什么样的托管班,目的是假期能把功课补上去。她说自己非常伤脑筋,孩子上学后,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讲题经常听不懂,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差。

回家后她也给辅导,总感觉辅导不明白,最令人气愤的一次,头天晚上让孩子做过的卷子,第2天老师考了一模一样的试卷,竟然比第1次做得还差。

这位妈妈非常崩溃,始终无法理解为何自己拼尽全力,孩子却依然定在原地。

聊多了之后,明白了孩子是很多题目理解不了,所以,哪怕书上的基础知识点记住了,做题时因为理解困难,不明白上下文何意,所以总错,给讲明白题目的意思,基础题目还是可以做出来的。

学习跟不上的原因往往有多方面,其中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都是由阅读引起的。在大语文时代,阅读能力差,不仅会影响到语文,还会影响其他的学科。

我家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有很多家长吐槽,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同,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获国际大奖的知名绘本,兴致勃勃地买回来,孩子并不是都喜欢看。但是,对于他们喜欢的书,却可以几遍、几十遍地重复,甚至连续好几年都会反复看。

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看小说时,废寝忘食看上一天也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但是如果一本书你看不懂或者不怎么喜欢,就很难沉浸其中。如果对于某个领域,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那么读起相关书籍就像天书一样。

想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就明白了,孩子不喜欢看书是因为:你买的书不是他的“菜”。阅读不像看电视,眼睛盯着图片或者文字过一遍,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经历以及知识储备不同,对文字的理解就会截然不同。

大脑神经元接触的信息越多,对新知识的吸收就越快,吸收、归纳、联想和总结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对于不喜欢读书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发掘孩子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入手,买相应的书;另一方面,一定要买适合孩子当前年龄特点的书,循序渐进;第三是要想办法增加孩子的信息储备,只有从书中得到快乐孩子才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读不懂就会越来越不喜欢,读懂了,从中感受到乐趣,就会越来越喜欢,学习亦是如此。

父母早期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增加信息储备的最佳方式

当孩子还是小婴儿时,就可以对他进行”碎碎念“了。做什么事儿都可以他聊天,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吃饭了,接下来该换衣服、换尿布,到听音乐的时间了”等等,平时没话找话,与孩子“对话”。

有人很不理解,那么小的孩子他能听懂吗?著名的蒙台梭利教育中提到一个词汇:吸收性心智。即,刚出生的孩子到3岁左右,会像海绵一样将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毫无选择地全盘吸收。这是独属于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3~6岁之后慢慢变成有意识的吸收。

孩子从小的语言环境越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就会越强,吸收信息的速度也就更快,反过来又帮助理解更多,形成良性循环。

从小打下的语言基础,会成为将来孩子学习的巨大助力。

与其上早教,不如父母变“话唠”

美国著名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发现,孩子在生命的早期接触词汇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大脑构造和脑神经的发育,这与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生命早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条件,是孩子大脑最重要的营养来源。

有研究者对多名儿童做过专项研究,在他们听父母讲故事时进行脑电波扫描,结果表明,亲子间互动交谈越多,大脑中的语言区域越活跃,电波的振动幅度也越大。父母跟孩子多沟通交流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胜过价值不菲的早教班。

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不仅能增加孩子的信息储备和词汇量。而且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和满足。

早教班可以上,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早教一定是父母,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与父母间的亲密互动。

育儿路上,伴你前行,我是包麻麻,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