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一次感动四座的教学现场

作者:幼儿教师网 06-11阅读:1047次

原标题:我所亲历的一次感动四座的教学现场

  

老奶奶织毛袜的故事

我有一个可爱的5岁男孩,和许多妈妈一样,曾努力而又惶恐地尝试着,想以更合适的角色去参与他的成长,常常很沮丧,急切地要给孩子更多,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曾经听儿子幼儿园的老师跟家长分享过“老奶奶织毛袜”的故事,幼童阶段如果错过了一个个敏感期,就像漏过针的袜子那样不耐穿,而人生不可逆,错过就无法弥补。这个故事让我对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一刻都不敢懈怠,但那些津津乐道的育儿方法在我儿子身上似乎一点都不奏效。

  

生活化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

一次家长会后,跟老师吐槽起儿子在家里的种种无厘头,希望老师能开出一剂良方,而听完我的讲述,老师却说:“我想您在教育方面可能用力过猛,幼童教育要润物细无声。”老师的话让我一时语塞,回想起来儿子的日常,我的介入的确常常是些自以为是的指导、干预、担心,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润物细无声”呢,老师笑而不语,给了我份邀请函,“邀请您来看看玻璃屋吧!”

  

玻璃屋:help me do it myself

午后阳光满溢的房间里,自由又有序地摆设着木桌木椅,还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观摩者陆续落座,听人悄悄说:”蒙特梭利示范教室,感觉好清新。

  

  

“五六个孩子坐在房间里,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而从旁的老师,默默关注,时不时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其乐融融。

  

孩子们专注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不恼不躁,俨然一个个懂事的小大人。

  

  

那些我平时碰都不让孩子碰的玻璃器皿、锋利物品,其实孩子们完全可以很好地使用,懂得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教学现场的井然有序,尤其孩子们出人意料的表现,让我惭愧,更让我感动,转头看看身边的朋友,好多人已经眼眶湿润。

  

  

亲历这次“玻璃屋”教学现场,让我豁然开朗,幼童教育不是刻意介入,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自知,以为都是“对孩子好”,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做一个观察者、合作者,允许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去触摸,按自己的节奏去蜕变。生活即是教育的载体,营造自由安全的日常环境,即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空间。

后来才知道,“玻璃屋”其实是“MCSH蒙特梭利大会在上海”的会前场保留节目,每次都会引起正式会议前的小高潮。

  

2017年第三届“蒙特梭利大会在上海”8月暑期又将如期而至,这次的主题让我很兴奋:孩子、家庭与社区。是的,蒙特梭利教育不应是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的教育而应该跨越园所围墙,走进家庭、融入更大范围的生活社区。

  

“玻璃屋”所展示的“润物细无声”或许是孩子早期成长的最好方式,2017年第三届“蒙特梭利大会在上海”咱们“玻璃屋”再见!

第三届蒙特梭利大会在上海,了解详情请询官方网站:http://www.mcsh.org.cn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