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孩子舅舅家开周末小派对,邀请不少朋友来家玩。
我带着大宝、二宝在小花园里荡秋千,一个中年男走过来。
他对我大宝说:“你妈妈不爱你了呢,你的玩具都给妹妹玩了呢,你什么都要被妹妹分享!”
刚开始,大宝出于礼貌微笑地回应他:“不会的,我妈妈爱我和妹妹。
那人继续说:“你妈妈会对你凶的,有了妹妹之后,就没耐心对待你了……”
虽然那人带着一种玩笑的口气在说这些话,但我注意到,一直乐呵呵的大宝突然变得不开心了,她想争辩却又说不过那个男人,委屈得直哭。
看到这一幕,我赶紧把大宝拉到一边安抚她。然后,对着这个男人说:“你这个杂碎,不要把你那套下作的言论吓孩子,我很爱很爱我俩个孩子,你离我的孩子远点!”
后来,那个男的去我弟弟那说我的坏话,说我是个不讲礼貌的妈妈,以后孩子会怎样怎样。
我弟弟问清缘由后,直接请他走人了!
弟弟说:我的家教今天不允许我揍你,但我可以和你不做朋友。
那个人是当地的环保局长。
前几天,一位妈妈给“瞧这熊孩子”发来了这个故事。
看到这个故事,各位父母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在我们身边也常常有这样喜欢捉弄孩子的人,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解闷或取乐的玩笑话,却让孩子陷入焦虑,甚至会讨厌父母,抵触父母,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周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他们通过父母的神态、眼睛、行为、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同时,自己也开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在生命的初始,父母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也需要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爱
很多妈妈说,我当然爱我的孩子,甚至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
可是当问题出现时,马上就变得“有条件”了。
“你这么不听话,不要叫我妈妈”
“你还这个样子,我就不喜欢你了。”
“你看看你们班那个谁谁谁,你能有他一半好,我也高兴”
“考试考砸的话,假期就别想出去玩了”
看上去都有道理,可是这满满的“爱”,都绑着条件。
对于2岁前的孩子,父母应该满足他们对爱的心理需求。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苛求打骂多于爱抚,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集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
在最初的阶段,父母的情绪平和以及陪伴、加上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就是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第二个心理营养:尊重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就忽视,甚至嘲笑。
有些东西孩子能做主就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衣服的颜色,鞋子的款式。还有他们选择的朋友、书本,都可以放开手让孩子去选择。
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孩子,那就赶紧给孩子道歉,拥抱他,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
儿童心理学家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依恋关系比喻成注满和再次注满的“爱的杯子”。
孩子因为饥饿、疲惫、孤独和伤心时,他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就会像被子里的水一样被倒空,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给孩子补充这些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尽的爱意和温暖,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又会再次注满。
如果能经常向孩子表达爱意,在他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帮助他们疏解,并注入他们需要的能量,孩子们在满满的爱意中长大,有安全感,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第三个心理营养:接纳
谁都是不完美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接纳与鼓励。语言暴力会让孩子的内心种上自卑地种子。
自卑感往往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左右着大脑的价值观,对行为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很多人因为童年时期的一句话,就开始深深的批判自己。接纳孩子的情绪,容忍孩子的不足,永远站在孩子的一边。
《不完美的礼物》中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作者带着八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在放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来。
周围的顾客全盯着她女儿跳奇怪的机器舞,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
当时,孩子的母亲也挺尴尬的。当围观的人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她女儿的话时,她女儿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看着妈妈,眼神彷彿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
没想到,这位妈妈看着女儿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
从那一刻起,她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她说,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
父母给孩子的爱,不仅仅温暖他们,而是让他们强大起来。
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故事。
如果再碰到那些不断给孩子负能量的人,我们该不该反击?身为家长可能会有很多的顾虑,会不会被别人说孩子太娇气、会不会让不给别人面子,会不会……
如果你心存顾虑,不妨和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此时此刻你受到了这样的对待而无力反击时,你是否希望有人无条件的支持你?如果是的,就请你收起你的顾虑,勇敢地反击,并给孩子一个紧紧地拥抱,让TA感受到父母的爱。
只有父母内心强大,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即使遭遇逆境也能积极地微笑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