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会将王思聪培养的如此“奇葩”?

作者:一学堂王老师 06-20阅读:5609次

王思聪

王思聪给人的印象无外乎“有钱”、“爱怼人”、“脾气差”以及“爱玩游戏”,面对儿子的性格发展,王健林也一度苦恼,他自己曾经分析过王思聪养成如此性格的原因:第一是纯粹的西方成长经历,第二缺少父爱。

针对性格养成王健林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性格养成最关键的时期是八到十五岁”,所以我们能看到王健林的性格坚毅、守规矩,这和他十五岁从军入伍有很大关系。然而王健林面对自己的儿子却将自己的理念推翻。很小就将王思聪送往国外,王思聪除了是生于中国以外,其他方方面面是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

直到王思聪的性格养成,王健林想要将其改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一次采访中,王健林悔恨到“现在回头看,我可能有失误的地方”,“如果说非要出国,那么应该让孩子在中国读完中学,或者读完高中后在出国留学,这样他的心才会是‘中国心’,行事风格为人处世也不会如此‘西方化’”,王健林感慨道。

王思聪

面对王思聪到处“惹是生非”,作为父亲的王健林不仅没有呵斥反而说道:自己不会管这件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已经大了,自己不会去干扰,对自己的孩子都会给予尊重!我是非常赞成王健林的做法,现在的父母就是管的太多,才会将孩子培养成无独立思考能力的“妈宝男”,比如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苏明玉评价他“30多岁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就像没断奶的孩子”,即使是苏明成的妻子也批评到“什么时候能长大啊,以后做什么事能不能过过脑子”,这就是典型的“妈宝”。当苏母过世后,苏明成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该往哪里飞……

王思聪和苏明成看似没有太大关联,但这两位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同样也不能缺少对孩子的关爱。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李玫瑾老师的新书——《心理抚养》,内心很是感慨,原来孩子的问题都是缘于父母对孩子早年养育的缺失与溺爱。

孩子长大后,能否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全在于父母早期的养育方式。

本书从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两个部分,重点阐述了奠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两种心理养育。一种是关于情感的,即心理抚养;一种是关于性格的,即心理教养。

本书一共七个章节,其中有四个章节都是在讲心理抚养,由此也可见心理抚养对于养育孩子是不可忽视的。

李玫瑾老师说:

“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那什么是心理抚养?

书中这样说到,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 。

总的来说,心理抚养就是父母对孩子情感层面的培养。

为什么李玫瑾老师要着重强调心理抚养?

李玫瑾老师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是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从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证中,对人的心理逻辑有了大量的新认识,积累了许多关于人性的经验。

她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

李玫瑾老师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毕节市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留守儿童,家里四兄妹。

父母感情不和,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外出打工。家里14岁的哥哥最大,他一人不仅要照顾三个妹妹,还要养猪,承担起一切家务活。

当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身为老大的哥哥就经常挨爸爸打,打得最严重的一次,哥哥的左手臂都被打骨折了,右耳也撕裂了。

哥哥叫嚷着要去死,他去跳河,结果被警察救了回来。他离家出走,又被找了回来。可找回来后,妈妈却把他身上的衣服脱光,罚他在烈日下暴晒两个多小时。

在如此没有温情,充满暴力的家庭中成长,哥哥一度将死亡当作自己的梦想。最后,他还是走向了他的“梦想”,他带着三个妹妹一起喝农药自杀了。

真是太让人心痛了,四个孩子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父母给不了孩子足够的爱,养不了孩子的情,育不了孩子的心,这样的人为什么要生孩子?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李嘉诚曾说: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事业成功了还好,可如果既无事业,也没教育好孩子,这得是多大的遗憾与后悔?

父母该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抚养?

在整本书中,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重视孩子的早年养育,也就是务必重视孩子0-12岁这个阶段,尤其是0-6岁的成长阶段,因为这是养育心理健康孩子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爱与陪伴是孩子生命成长所必需的养分。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哈洛曾做过一个“产妇剥夺”实验:

他将刚出生不久的猴子与母亲分开,实行一猴一笼隔离喂养。哈洛认为这种环境成长的幼猴应该比自然条件下更健壮。

但事实并非如此。隔离喂养带给幼猴的是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喜欢吮手指头等许多不良表现。

当哈洛把小猴子重新聚在一起后发现,它们竟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相处了。

再后来,哈洛把刚出生的幼猴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这房间里有两只人工母猴,一只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供幼猴24小时喝奶;另一只假母猴身上套了柔软的绒毛布,但没有奶。

在这个实验里,幼猴大部分时间都黏在“绒毛布妈妈”的身上,只有饥饿难耐时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吃奶。

哈洛实验的结果证明,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子绝对活不好。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爱与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来源,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保障。

忽然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

爱我你就陪陪我

爱我你就亲亲我

爱我你就夸夸我

爱我你就抱抱我

爱是什么?

爱就是全然临在的陪伴,全然临在的陪伴就是爱。

更多推荐

好书推荐 | 如果唐朝有热搜,他们都会是顶流

好书推荐 | 我们惯常认识的美国,是真实的美国吗?

好书推荐 |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好书推荐 | 《全球真实故事集》:追寻现实世界的黑暗与光明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