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希望你太懂事

作者:李凌云绘画心理 06-12阅读:3749次

原标题:孩子,我不希望你太懂事

孩子过于“懂事”,未必是一件好事。

1

曾在一本台湾亲子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

一个爸爸分享了他的家庭故事。他说,儿子和女儿从小在“做选择”这件事上,反应完全不同:

哥哥非常自我,每次都会反反复复地去选最好的、最大的、最贵的,妹妹总会坚定不移地选择最简单合宜的。

在大家眼里,妹妹懂事,哥哥是不懂事的。

直到20多年后,妹妹和他抱怨时,他才知道了妹妹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包括当时念小学的哥哥和上幼儿园的妹妹。在回程时,两个孩子被告知可以去玩具店各挑一个玩具。

妹妹毫不犹豫就挑了个在哪都能买到、价钱不足百元的的小黑板。而哥哥从进门那刻起,就一直在挑,总是换了又换,终于选了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在结账途中,他又看上一个限量版、标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坚定地说:“我要这一个!”妈妈怒了,认为他只会选最贵的,不准他买。爸爸出面调解,他才如愿以偿地抱走了心爱的玩具。

在家人眼中的一件小事,像刺一样,在妹妹心中“扎”了20多年。她说,选完就后悔了,可是大家都夸她,拿她的懂事和坚定去批评哥哥,所以她不敢换。她其实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地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能得到想要的。

2

“不懂事”的哥哥,一路上都在拼命地“要”,大学毕业后没拍过电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想出国学电影专业,竟然要报考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结果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毕业作品在回国后还获了奖。

然而“懂事”的妹妹,高中时面临了很大的困惑。她念的明星国中弥漫着“只有前三志愿才是学校”的价值,那年她没考上前三志愿,这个挫败让她对自己没自信、对学习产生怀疑,甚至萌生出了休学的想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习惯了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长期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有时候,“懂事”就是一张无形的网,它束缚着人的手脚,让人畏手畏脚,止步不前。

3

我有点心疼这个懂事的“妹妹”。从她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从小就是那个大家眼里懂事的乖孩子。

小时候,在玩具店看到好玩的玩具,只因妈妈一句太贵了,就温顺地默默走开,尽管心中还念念不忘;炎炎夏日在街上看到诱人的西瓜,一边咽口水,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吃西瓜,因为我知道家里刚支出了一大笔钱,需要缩衣节食;很多时候生病了也不敢和爸妈说,怕看病要花钱,他们还要花精力照顾我。

在学校也是循规蹈矩,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多繁重,都会按时完成,参加班级活动也从不缺席,从不迟到早退....

虽然一直头顶“懂事”的光环,我的内心却是不快乐的。我知道,如果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一件出格的事,就会让人大失所望。在这两个字的“绑架”下,我一直都在努力去迎合别人的期望。

因此,我总是小心翼翼,不敢任性和放肆,不会对抗,更不敢去争取;

因此,我早早就学会了不给人添麻烦,但当别人要给我添麻烦时,我内心抗拒却不敢拒绝;因此,我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失去了正视和表达自己欲望和需求的能力;因此,我自卑、敏感,事事都以别人为中心,为了让别人满意,不惜委屈自己。

所以,我错过了那个心仪的南方大学,遵从爸妈的意见选择了北方的一所院校,他们不想一个女儿离家太远;我错过了初恋的爱人,选择了父母眼里的佳婿,把生活过成了一杯白水;我错过了本该放声笑和放声哭的幼年时光;错过了很多本应属于自己的童趣和童真....

因为过于懂事而丧失自我,是件很可怕的事。

4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召集了一些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人数均等的两个组,然后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测试。

在第一轮测试中,两组小朋友的成绩,相差无几——第二组的小朋友,成绩还略高一点。

在进行第二轮测试前,实验主持者宣布:大家在第一轮的表现中非常优秀,所以要奖励给大家糖果吃。

小朋友听到后都非常高兴。

糖果从第一组小朋友分起,分到第一组的最后一个小朋友,恰好分完。第二组的小朋友很困惑,为什么没有自己的?

实验人员说:“有的小朋友没有分到,不要紧,接下来还有冰激棱吃哦。”

冰激棱仍从第一组小朋友分起,第一组分完,冰激棱又没了。第二组的小朋友,已经由困惑转为震惊了。

然后实验主持者若无其事地说:“有些小朋友没有分到,没分到就算了。”现在我们开始测验哦。

第二轮测验结果,第二组的小朋友成绩急速下降,竟然只是第一组小朋友成绩的四分之一还不到。

实验证明,如果孩子的意愿总得不到满足,会让孩子陷入到巨大的困惑与痛苦中,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能力。

所以,不要再因为孩子懂事,就可以轻易不兑现你对他许下的承诺;不要因为孩子懂事,就可以随意压制他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5

知乎上有这样一条追问:“懂事的孩子快乐吗?”差不多4000条回答,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乐!

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曾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不要再让孩子被“懂事”这两个字捆绑,不要再让他因为这两个字而负重前行。

从今天开始,请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调皮,允许他做自己。

这样,他才能自信阳光地面对未来,他的生命才会多一份收放自如。

我们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让孩子保持对绘画的兴趣,持续的探索、感受、尝试、练习,就会画出真正源自内心的多彩世界,而这也是家长去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各项能力的依据。读懂孩子画中的密语去真正帮助他成长,远比凭借我们传统经验去强加教授来的更有效果,也更能拉进亲子关系。 ——蜡笔美树馆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