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你可知道,一支笔、一根小棍子或一根筷子,能在心理学家们手里变成“魔术棒”?
在美国费城,一位名叫詹姆斯的患儿童抑郁症的小男孩,在妈妈的陪同下看医生。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在询问了孩子的病情后让孩子横叼一支笔在嘴里半小时。孩子和妈妈对医生的做法疑惑不解,但照做了。半小时后,医生问小男孩感觉怎么样,小男孩说:“半小时前感觉胸口堵得慌,现在感觉舒畅了很多”。临走前,医生不仅开了药丸,最后还要让他每天把铅笔横叼在嘴里咬笔3次,每次半小时。
在加拿大,一位百岁老人安娜把自己的“重要财产”——一根光滑的小木棍交给了3岁的曾孙子。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知道,安娜为人乐观快乐,脸上总挂着笑容,诀窍是当感觉情绪不对劲时便把小木棍横叼嘴上。
“面部表情与大脑”相关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种面部表情反馈学说。心理学家Carrol Izard认为,人的面部表情能影响情绪,这是因为面部表情带来的感觉会给大脑提供线索,帮助人确定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生理唤起引起真实的情绪体验,人体最终会根据生理反应说服大脑——我的确体验到了那种情绪。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Paul Ekman找了一些被试者进行“面部表情与真实情绪”的实验,他让这些人通过严格的肌肉紧张度分别持续做出了惊讶、愤怒、悲伤、厌恶、快乐等表情,并配合仪器测量被试者的心率与皮肤温度的变化。最终结果表明,面部表情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表现为心率和皮肤温度有变化。
比如:
愤怒——心率加快、皮肤温度升高
厌恶——心率减慢、皮肤温度降低
后来,德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斯塔克做了一项实验,他让一些被试者看一些卡通画,并且把这些被试者分成两组。让第一组嘴巴横叼铅笔,做出微笑的表情一段时间;让第二组嘴唇含着铅笔,做出皱眉的表情一段时间,接着实验人员问这些人是否觉得卡通画有趣,结果显示第一组的人普遍觉得卡通画更有趣。
所以,长时间保持一种面部表情,能给人带来相应的情绪体验,即发生对应的情绪化学反应,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为啥要把一种表情“假装”一段时间能有作用呢?因为一定程度的量变才能导致质变,一个孩子在保持面部表情过程中,机体活动会发生与处于情绪状态时相同的变化。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即使没伤心事也经常皱眉扁嘴,那么Ta的心情慢慢也会变得阴郁不舒畅,如果你的孩子没有高兴事儿也经常笑容满面,那么Ta的心情也会慢慢变得真正快乐,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所以,没事儿常让孩子嘴巴横叼一根铅笔或小木棍倒不是一件坏事,莫名的就高兴不再是神话。
不过后来也有人说,如果你想让一个难过的孩子变得快乐,不仅需要让他们坚持横叼小木棍或铅笔一段时间,并且不能跟他们强调说微笑是用来让你高兴的,否则可能会效果不佳。看来有些事情说白了便没意思了,不过也有不少人明知道横叼小木棍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快乐,他们仍旧从这一动作获得了真正快乐的情绪。
心理学家们手里有这样的“魔术棒”,难怪他们养快乐乐观的孩子比我们简单多了。
为人父母,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经常保持高兴快乐的情绪呢?
孩子保持快乐和良好情绪,其实也是孩子的情绪智力。孩子的情绪智力被儿童学家们誉为跟智力同等重要。情绪智力高的孩子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高的人适应性更强,情感更成熟。凡是大有成就者,被发现皆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另外,高情绪智力即经常乐观快乐的孩子会具备下面两方面优势:
1、身体免疫力较好
很多长寿的长者都表示快乐乐观是他们健康的心得。快乐的孩子,他们身体的免疫细胞会上升,抵抗力增强,少感冒少发烧,即使生病了也能很快恢复,所以他们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成长和进步上。因为不快乐的孩子,不仅身体免疫力不足,记忆力方面也会有所影响。
这一点,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谢尔登·科恩博士有充足的研究数据证实。
2、心态更积极
一个快乐的孩子,会趋向于正面思考问题。
有一对兄弟,哥哥总是不快乐,弟弟却是个快乐无比的孩子。有一天,爸爸给了哥哥一个玩具想让孩子变得高兴,同时把弟弟关进马厩,马厩里面除了臭熏熏的马粪啥也没有。第二天,爸爸发现哥哥不仅没玩玩具反而在哭泣,爸爸大为不解,哥哥说:“玩具会坏的”,爸爸叹了一口气走到了马厩,发现弟弟正在玩得兴高采烈,弟弟说:“爸爸,马粪里说不定藏着一只小马驹呢……”
所以,快乐是孩子的一笔财富,快乐孩子容易绝境重生、上进心更强、更有创造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往往更出色。
小提醒
幼儿说提醒,过于年幼的宝宝、换牙期的孩子不建议横叼小木棍、筷子或铅笔,前者可能会吞进肚子或导致不必要伤害,后者会造成牙齿生长不整齐。另外为了避免铅笔表面的劣质颜料,爸妈们可以弃用铅笔而使用小木棍。排除了这些情况,爸妈可以让孩子没事儿咬一咬,让孩子成长为快乐的孩子。
格拉索说,笑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经常微笑能驱散阴霾,还孩子一片晴空和阳光,一根小木棍、一根筷子或一根铅笔,就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你还到哪里找呢?
本文关键字:表情与情绪、情绪调节、亲子育儿、幼儿教育、家庭早教
幼儿说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的故事书模仿来的漫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