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为什么中国爸爸总是“隐身在线”?

作者:妈咪育儿分享 06-17阅读:3863次

原标题:父亲节:为什么中国爸爸总是“隐身在线”?

去年年末,一家网站搞出了“最不实用育儿用品”的投票活动,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名既不是被万年吐槽的学步车,也不是看起来拉风其实很难用的高景观推车。

而是——孩子他爸。

  

什么时候起,爸爸成了养娃道路上最鸡肋的“产品”:需要时不见人影,面对孩子时又常常不得其法。

甚至很多时候,爸爸在宝宝的眼中已经“隐形”,从早到晚都没能一起呆上多久(在旁边也是玩别的)。

“巨婴爸爸”“离线爸爸”“隐身爸爸”等名词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见,粑粑们究竟怎么了?

爸爸,你去哪了?

Mommy在帮小家伙打探幼儿园的时候发现,一到放学时间来接孩子的基本都是爷奶辈。

超过一半是老人,30%左右是妈妈,几乎很久才能看到一个爸爸的踪迹。

有调查表明,爸爸每个星期平均陪孩子的时间不到14个小时,超过60%不到6个小时,更有不止一个人不到1小时。

  

而理由也是很花式:工作太忙,回家累了想休息,和孩子玩没耐心,有妈妈奶奶在啊……

最终极的原因:“我一直在宝宝旁边坐着的啊(拿着手机),怎么就没陪孩子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究竟抱着哄过哭泣的孩子几次?喂过几次奶或者辅食?带宝宝一起外出玩过几次而且中途没有玩手机?

所以啊,段子里那种不记得孩子多大,什么时候生日,喜欢什么玩具,哪个学校哪个班……成了真事。

  

孩子和爸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缺乏,从最初的眼神交流、肌肤交流到语言交流都极其有限。

成长记忆里,永远是妈妈满脸笑牵着自己走出第一步、奶奶照顾生病的自己不眠不休。

是不是对有的宝宝来说,爸爸存在的全部意义,只剩下了一个称呼?

“巨婴爸爸”为什么长不大?

这个自带嘲讽属性的词,源于对当代爸爸某种现象的形象概括。

指很多男性即使成家为人父,在心理上也还像婴儿一般。受人照顾,却根本不知道需要给妻子和家庭带来什么。

和父辈相比,当代的巨婴爸爸数量多到可怕。往往孩子都长大了,爸爸还在嗷嗷待哺。

  

心理学家武志红用巨婴心理形容这群人的心理状态,典型的巨婴心理特征分为3个方面:

1.共生

一个有手有脚四肢健全的成年人无法独自生存。没有生活能力,极度依赖他人,这里的“他人”一般是亲妈或者老婆。

2.自恋

自恋是婴儿典型心理特征,认为自己就是中心,所有需求都该满足。巨婴爸爸也是如此,自己才是第一位。

3.偏执分裂

全能自恋的另一个极端,当需要无法满足时,巨婴爸爸很容易不满,发怒,很难控制自己情绪。

很多综艺节目里都是这类爸爸的身影,即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发生状况马上就是“妈妈马上来”。

而巨婴爸爸的背后,是不得不被逼成超人的万能妈妈。既能生养孩子,又得会挣钱,加班带娃两不误。

孩子家长=妈妈?

记得天津意外发生时,新闻标题是“家长抱孩子不慎坠楼”,下面纷纷评论“这妈是怎么当的”。

等后来报道是爸爸抱孩子的时候,评论又转向为“怎么能让爸爸一个人带2个孩子”。

呵呵,横竖都是妈妈的错,这样双标是不是太过分?

  

多少爸爸到今天仍然认为女人养孩子天经地义,男人本来就该在外赚钱处事?

已经赚钱养家了,为什么还要带孩子?

我本来就不会喂奶哄睡啊,你会你就去嘛,反正我也做不好。

你怎么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

别忘了,孩子除了有妈,还有爸。母亲节大唱母爱赞歌,父亲节又有多少能歌颂?

有人现在这样解释“父爱如山”:爸爸跟山一样,远远地立在那里,不过来,也不说话。

据说妈妈们在意识到自己身体里有了新生命时,就已经抛却所有顾虑,全心恶补育儿知识、学习各种养娃技巧。

爸爸则要等到孩子生下来才会后知后觉,抱着哇哇哭泣的孩子一脸懵逼不知道该怎么哄。

再强大的妈妈,也给不了孩子一份真正完整的爱。在过节之际,别忘了如何去当一个合格的父亲。

#今日话题#一句话评论孩子他爸。

扫我,育儿so easy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