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妈妈要向爸爸学习的······

作者:晓华亲子英语 06-18阅读:4059次

原标题:育儿路上,妈妈要向爸爸学习的······

我知道,一定有人看到标题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还要我向老公学育儿?需要他的时候人在哪儿我都不知道!

确实,父亲部分或完全缺位的“丧偶式育儿”在中国比例不小。不过,爸爸不会(亦或不肯)带孩子这件事也不是中国独有,即使在国外,抱怨自己老公不带小孩依然是妈妈们的永恒话题。不信吗?下面这是Instagram上随便找的一张图——

  

▲婴儿食品区忙着给老婆打电话的男人们

还有这张:

  

连爸爸都会用的连体衣,标注了脑袋、胳膊、腿伸出的位置。(这里daddy proof显然是从fool-proof变化而来,把“傻子都会用”改成了“爸爸都会用”。)

这种全民嘲笑是否也是一种歧视呢?不仅对于真正负责任的爸爸不公平,也助长了一些爸爸“我不带娃我怕谁”的气焰。

其实,在我们家,以及我身边的家庭中,都有很多非常负责任的爸爸,喜欢带娃,享受和孩子相处,对付不听话的孩子还挺有办法。我也曾和所有妈妈一样,抱怨自己太累老公太闲,还自动把他的育儿方式贴上“错误”标签。不过,这只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我更多是心有不甘:“明明我和Emma在一起时间比较长,为什么Emma那么喜欢爸爸?”“我陪写作业、陪讲故事、陪聊天,Uncle Ting陪玩儿,凭什么他这么容易就收获了Emma的心?”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的我,终于想通了:家事本来就不可能平均分配,带娃也不一定要遵循什么金科玉律,老公们为什么能“以小搏大”,用相对较短的亲子时间获得孩子的心,一定有其内在原因。

  

爸爸的“秘诀”

1. 绝对自信

通常执着于看书、报班、讨论育儿的都是妈妈们。爸爸则似乎相信自己的直觉胜过相信专家。当然,很多时候盲目自信不是件好事,可是过于相信外界的声音,也可能会造成自己的举棋不定。比如,今天这个专家说孩子哭了应该抱,明天那个专家又说抱就会鼓励孩子哭闹,你说你到底是抱还是不抱呢?爸爸们的处理方法,通常都是,想抱就抱。

2. 玩得更high

爸爸们要不就不带孩子,如果带,那一定是玩起来没边儿的。过家家、讲故事什么的不是长项,追跑打闹之类的纯体力运动才是他们的真爱。举高高、拎着胳膊转圈、骑大马这些,妈妈们hold不住,可是孩子偏偏又很喜欢,只能让老爸出场了。

在某种程度上,父亲的玩法是肩并肩式的,他们自己也像小孩,和孩子一起疯一起淘,而母亲则似乎更倾向于面对面式的沟通、交流。

而且,多数妈妈都会想尽办法寓教于乐,用积木教形状,用绘本教英语,坐在车里听儿歌,可是爸爸却用更加纯粹的“疯玩儿”俘获了孩子的心。

3. 粗放式育儿

有一次去滑雪,我看到一个爸爸和两三岁的儿子在滑道边玩雪,那孩子的鼻涕拖出去一尺长,已经划过嘴唇到达下巴,可爸爸只当看不见。我当时就脑补了妈妈飞奔过去替儿子擦鼻涕的场景。

虽然如此不同的带娃风格可能是由两性差异造成性的,但在育儿上,少说少做确实是王道。我想,如果我把一天内和Emma说过的每一句话录下来,然后回放,一定会被自己给烦死。“快起床、去刷牙、叠被子、拿书包、红领巾……”这种没有营养并且也没有实际作用的话一定占了80%以上。反省一下自己,我们真想让孩子在自己的唠叨声中长大吗?

4. 不焦虑

虽然也有焦虑的父亲和淡定的母亲,但大多数家庭里,为孩子操碎心的那个人恐怕都是妈妈。作为海淀家长,我也无法免俗,只要有一次Emma没考好,就会开始焦虑。

Uncle Ting会劝我把眼光放长远,没考上好中学也不是世界末日,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这些话我是理论上百分百同意,可一旦陷入跟孩子有关的日常细务,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忧起来。

所以,我处理焦虑的办法就是多跟Uncle Ting还有其他心态好的爸妈聊天,少跟比自己还焦虑的人谈教育,给自己去去火。

  

父爱不可或缺,甚至更重要

美国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2012年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虽然父母双方给孩子温暖和爱对孩子都至关重要,但被爸爸爱可能对孩子更最重要。能够感受到父爱,比感受母爱更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所以,妈妈们,不要再郁闷我们的付出和得到不匹配了。与其抱怨,不如把孩子多交给爸爸,鼓励他,夸夸他,顺便在旁边偷学点儿他的育儿经。

最后,祝爸爸们父亲节快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