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多不好的影响,你知道么?

作者:大兔子先生LOVE 07-13阅读:1468次

不要总把自己当大人,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在情感上都是独立平等的。如果你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在这段亲子关系中要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话靠吼,吼了也没用;比如你讲的道理说了八百遍,他就是两耳不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事物逐渐增多,孩子的好奇心也开始不断增强。当孩子渐渐懂事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用听、看、触摸、抓握等感官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们慢慢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心理需求。

“家”是孩子参与的第一个组织,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父母在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针对下列的心理需求,测测自己给孩子的缺少了哪一项?

孩子的心理需求通常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感依赖的需求

孩子这种情感依赖在婴儿期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两三岁的小孩表现得特别“缠人”,妈妈去哪儿,他都要跟着,这也是情感依赖的表现。小孩往往是寸步都不想离开妈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依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些父母说:“教育孩子,就得使用棍棒政策,跟他讲道理没用。骂一顿、打一顿就听话了。”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其实是不了解孩子。他们采用老一辈沿袭下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做的结局是让孩子从小对父母产生了畏惧,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当孩子表现出“缠人”的特点时,父母只要多花点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满足其情感依赖的需求,这种情况就会慢慢消失。

2.归属感的需求

归属感的需求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孩子身上,这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需求。只不过,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归属感的需求在小孩子身上更明显。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能够被这个团体中的其他人所接纳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团体之中能占一席之地,从而在这个团体中获得个人安全感。

孩子也同样如此。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也希望能够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地位。但他们的这种归属感需求,常常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而得不到满足。

一天,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帮你扫地吧!”

妈妈答道:“不用了,你做不了这些事。”失落的孩子心想:“妈妈嫌弃我,妈妈不喜欢我,我再也不干家务了。”

第二天,有客人马上要来,妈妈着急地对孩子说道:“宝贝,快和妈妈一起收拾一下客厅,一会儿有客人来。”

孩子坐着不动,心想:“我才不管呢,反正我不做你们也能做好。”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并非天生就是懒惰的,而是当他们想融入家庭这个集体时,被妈妈拒绝了,这时,孩子的归属感就没有得到满足。这样,他不仅不会与妈妈合作,还会变得特别没有责任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证明他对家庭是有所贡献的。如饭后让他帮忙收拾碗筷,之后真诚地对他说“谢谢”等。这时,孩子就会有一种“我是有用的,妈妈需要我”的感觉,从而更会积极地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孩子归属感得到满足的表现。

3.被关注的需求

现在的父母因忙于生计而在外打拼,难免就会忽略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当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时,他们就会用一些有破坏力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哪怕这种行为极具危险性。

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开始准备给孩子做晚饭。

正在客厅做作业的孩子见到妈妈回来了,高兴地迎了上去,要求妈妈抱。妈妈一把推开了孩子,径直去了厨房。孩子呆呆地站在客厅中,妈妈自顾在厨房忙着准备晚餐。

突然,从客厅传来一声巨响。妈妈跑出来一看,餐桌上的小鱼缸掉在了地上。

妈妈生气地对孩子大嚷:“你这是怎么回事?”孩子心想:“你不爱我了没有关系,至少我还能用破坏东西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孩子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小“观察家”,他们很清楚“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会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但是,他们常常会对父母的种种反应做出错误的解释。

如上面的事例中,当妈妈冷落孩子时,孩子就会认为是妈妈给他的爱减少了。于是,他们便会用搞破坏的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就算是被妈妈打骂也不在乎。因为他们认为,虽然得不到妈妈的爱,但至少还可以得到妈妈的注意。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发展成叛逆少年或不良少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再忙也不能忘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要分析其心理原因,在满足孩子正当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快结束孩子的这种“我吸引你注意”的游戏。

4.被尊重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同样也是如此。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动辄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评价、批评、指责。尤其是当面批评,使孩子大伤颜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父母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原本聪明伶俐、成绩优秀的孩子,最后郁郁寡欢,成绩一落千丈。而最可怜的是,父母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自己的错。

妈妈把孩子屋内的废包装盒纸板折叠好,准备当废品处理。孩子见了非常伤心,难过地说那上面有自己喜欢的图案,准备剪下来收藏。他心里想:“为什么不问问我有用没有就要扔掉?”“你们不喜欢,难道我就不喜欢吗?”“为什么总翻我的东西?”“为什么不问我就扔我的东西?”“你们不重我。”

显然,妈妈的“想当然”,伤害到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有被尊重的需求。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其次,要学会向孩子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5.被信任和肯定的需求

尽管孩子很小,但他们也非常希望父母能信任他们。然而,大多数父母总认为他们是孩子,不可靠,不可信,再加上缺乏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因此,常常遗忘了孩子也需要信任这一育儿心经。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小明是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在唱歌方面也是五音不全,一张嘴就会招来全班同学的嘲笑。

又接近期末测试了,小明整天惶恐不安,担心音乐课的考试。小明的反常表现,引起了妈妈的注意,通过一番了解,妈妈知道了实情。

在期末测试那天,妈妈出现在小明身边。老师刚点到小明的名字,就有同学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同学干脆直接对老师说: “老师,他不行的,别让他唱了。”

这时,妈妈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他,在妈妈的鼓励和老师同意妈妈带他一起唱的情况下,小明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然后按测试的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的结果是只有妈妈的声音,而小明只是动了动嘴唇,没等唱完,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把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此景引来一片哄笑。

这时候,妈妈对小明说:“你今天大胆地站上了舞台,就是一大进步,妈妈为你的进步感到自豪。”

小明感受到了妈妈的鼓励,过了一会儿,主动举起手来,要求再考一次。这一次,小明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从此,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非常自信。

要给孩子们力量,就要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就像上面的例子,小明在妈妈的鼓励、肯定下变得自信和自强。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首先,父母应该领悟到,信任和肯定孩子是多么重要。其次,父母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父母就应该坚信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最好的孩子。

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细心的照料,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在小时候生根发芽,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对孩子多一些关怀,对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