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毒药,将孩子“宠坏”不是爱,小心毁了你家孩子的前程!

作者:成长百事通 07-17阅读:1226次

所谓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12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1、有求必应(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后果:有求必应势必导致孩子将来自私任性,得到再多也觉得理所当然;

2、害怕哭闹(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要求)

后果:家长害怕孩子哭闹,孩子就会以哭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屡试不爽;

3、越俎代庖(成人包办所有事,无论孩子自己能不能做)

后果:越俎代庖下,孩子随着年龄增长的能力就会被扼杀;

4、心领神会(大人猜测小孩的心思)

后果:家长爱心领神会,孩子平时不用表达自己想法,智力发展就会滞后;

5、过分关注(大人围着小孩子转)

后果:过分关注孩子,一旦失去关注,孩子就容易沮丧、心理不平衡;

6、小题大做(小疼痛大人当是大事紧张得不得了)

后果:小题大做让孩子认为小事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7、不让劳动(将劳动当成惩罚或不让孩子劳动)

后果:不让劳动让孩子变成懒人,小时候不勤快,别指望长大了会变勤快;

8、赏识过度(表扬过度)

后果:赏识过度会让孩子非奖赏不作为;

9、当面袒护

后果:当面袒护让孩子是非不分;

10、惩罚不当

后果:让孩子不明白做错事情是要付出代价,从而是无忌惮

11、剥夺独立(总觉得不放心,觉得孩子必须得到陪护)

后果:剥夺独立,该放手时不放手,孩子就会有依赖性,扼杀了孩子的潜力。

12、放任自由(“孩子还小,等他(她)长大了再……)

后果:放任自由会养成孩子不好的习惯,长大了再改很难;

怎样做才能不溺爱?

在意识到溺爱的后果以后,父母们都会很担忧,那么怎样做才能不溺爱孩子呢?

不溺爱就是不越权,把孩子的权利和责任都交还给孩子自己做主。

在肯德基有两个可爱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对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说大人怎么总是说我们挑食,他们为什么不挑食呢?”另一个小朋友说:“因为他们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啊!”虽然是个小故事但是却显现出来父母对孩子自主权的剥夺。

在美国,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家中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这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5-6岁:这个阶段会要求孩子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6-7岁:不仅要熟练掌握之前要求的家务,还需要孩子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7-8岁:这个阶段要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8-12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2-15岁:这个阶段要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