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不属于你

作者:尹建莉父母学堂 08-28阅读:460次

孩子通过我们来到人间,但他们不是我们的化身。不要用昨日我们的观念去限制他明日的发展;不要叫孩子圆你的梦,因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说“你让我很失望”之类的话,这种话只会使孩子放弃自己。

文|洪兰、尹建莉 主播|初六

考不好的孩子也有长处

上次去美国开会时,借住在一位医生朋友家,看到玄关墙上挂了一封小孩写的信,觉得很惊讶,因为一般都是名人的字画才会挂在这种显眼的地方。朋友解释,这是一个小病人写来的感谢信,因为自己是医生,天天接触到生老病死,难免情绪低落,这封信让他在每天出门前激励自己:工作是有目的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这使他可以打起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我听了就更加好奇,想要知道这封信写的是什么,但一看字迹凌乱,无法辨读,于是请他念给我听。信是这样写的:“医生,我以前都认为在学校功课不好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愚笨,二是懒惰。感谢你让我知道我不笨也不懒,是我的大脑赶不上我的决心,我只是记忆不好。现在我不自卑了,也不害怕上学了。”

他说这个孩子很爱看书,有自己的想法,口头报告也很有条理,就是无法写字,连字母都无法连贯地写。他的字写得特别乱,像一堆木柴散在地上,让别人无法辨识。因为写字困难,所以作业不能准时交。老师认为他懒,不肯写作业,因为既然口头报告都很清楚,为什么用笔写下来就不行?会做而不做是罪加一等,因此天天处罚他,让他恐惧上学。直到被我朋友诊断为这是“病”而不是“坏”后,他才找回自信。

我的那位医生朋友说,当时的仪器并不能让他找出孩子的大脑什么地方不对,但是他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坏”。只是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有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可以出色。果然,这些话让孩子的人生不一样了。现在这个孩子已成年,是一个得过大奖的景观设计师。

我听了很有感触。每个人都知道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但是实际上却都用同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孩子。

现在有多元智能理论,它的意义就在提醒老师、家长,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长处,不要用单一的评量去判断一个孩子。考不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笨或懒,更不是坏。当我们以好坏二分法去界定一个丰富的多面体孩子时,这是在伤害大多数孩子,许多孩子都会不符合既有模子。只有找到小孩的长处,使他快乐成长,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一样的父母为何教育出两样的孩子?

有一个妈妈跟我说,老大、老二都是亲生的,有同样的基因,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两人的个性截然不同。老大顺利考上台大,一点儿也不让她操心;老二却整天逃学,让她苦恼万分,现在在吃抗忧郁症的药。她说老二若不是她自己在家里生的,她一定会怀疑是在医院抱错了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她一直检讨自己在教育上是否出了什么问题,才会教出这两个这么不同的孩子。

我听了很感叹,生物科技这么进步,我们对基因与环境的关系的观念仍然不是很清楚。我们虽然在嘴上接受个别差异,承认每个人是不同的,但在心中,仍然认为兄弟姐妹都要一样优秀,不然就是败家子。

在研究上已看到,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两个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活化的神经回路也是不一样的。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大脑的结构相同,但后天的经验不同,所以形成的神经回路不同;而神经回路连接的不同,就形成我们观念的不同,所以同一个家庭会出现哥哥是国民党、弟弟是民进党的有趣现象。

伊朗有个29岁的连体姐妹,拉列和拉丹·比加尼,她们的头连在一起,所以不但基因相同,连后天的经验也完全相同,因为所有的经验,两人都完全参与。两头连在一起使她们形影不离了29年,但是这两姐妹的个性完全不相同。拉丹在做分割手术之前对记者说:“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被上天硬粘在一起,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同,我们的生活态度不同,我们的世界观也不同。”

拉列想搬到德黑兰去做新闻记者,拉丹则想留在家乡开业做律师;拉丹比较外向,爱交朋友、爱说笑话,拉列则相反。这两个姐妹为了寻求她们各自的独立自我,决定去动手术分离,结果双双殒命。相信她们并没有后悔,因为在手术前她们已经知道这个危险,仍然决定去做。她们希望成为独立的两个人,她们说如果失败,至少自己是躺在自己的坟墓里,不再被当作一个,可见个别差异的重要性。

她们是最好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双胞胎,即便环境一模一样,最后形成的人格也不相同。我们又如何能去要求一个基因不完全相同,后天环境也不完全相同的兄弟姐妹在功课上要完全相同呢?

我们的学校制度虽然表面上尊重个别差异,实质上仍然要求每个人一模一样。我们的教育好像一个生产线,每个人都被制度的模子套。能够符合模子的,运送出去就是建中(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简称,台湾最有名望的高级中学之一,也是台湾最早设立的公立中学)、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是台湾最有名的中学)、台大(国立台湾大学)这个系列的产品,被父母师长社会所认同;不符合这个模子的就被打入回收篮倒入垃圾堆中。能从回收篮中重新回到生产线成为可接受的产品的真是凤毛麟角,但是有多少有才能的孩子就因他的个别差异与常模不同而被剔除。

我很感叹到21世纪,科学如此进步,人都几乎可以克隆人了,我们仍然不了解个别差异的意义,仍然逼着我们的孩子去硬套那个不适合他的常模,怎么不叫人痛心呢?

爱不是限制孩子的理由

有位妈妈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警察来到时,她振振有词地说是因为“爱孩子”,因为孩子学习不佳,“恨铁不成钢”才会把孩子打成这个样子。

我看到这则新闻非常恐惧,这个观念大错特错。这个妈妈把孩子看成她的私有物品,随意打骂,这实在太自私。她不知道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她没有权利这样对待孩子。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非常好的诗,

《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译文:尹建莉

纪伯伦的话是对的,孩子通过我们来到人间,但他们不是我们的化身。不要用昨日我们的观念去限制他明日的发展;不要叫孩子圆你的梦,因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说“你让我很失望”之类的话,这种话只会使孩子放弃自己。当一只狗怎么做都不能改变环境时,它会放弃尝试,即使后来环境改变了,它有机会可以翻身时,它也不会去做,因为它已经习惯它的悲惨了。如果家长不把孩子看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你如何指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呢?

主播介绍

初六,一名喜爱朗读的小学老师,愿我的悦读成为您的悦听。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

欢迎点赞、留言、顺手转发到朋友圈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