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被子角、小枕头、布娃娃……孩子的“恋物”扎了多少妈妈的心!

作者:宝贝方舟 09-19阅读:1491次

5岁的童童对他的玩具毛毛虫情有独钟,这毛毛虫软软的,,自从他一岁左右就跟他形影不离。尽管他有很多的玩具,但他一点都不喜欢,每天必须要紧紧抱着玩具睡觉,即使睡着了也会死死的抱住。父母极尽“哄劝利诱”之事,想他丢掉已经破旧的玩具,每次都遭到他平明的反对……

不仅是玩具,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对小时候的被子也会很“迷恋”,不盖着那床被子根本不睡觉,有的小朋友是对手帕、甚至是一个石头……

很多亲子节目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还记得几年前《爸爸去哪儿》中的Kimi吗……

当Kimi心爱的小黄被带走时,他哭得伤心欲绝,爸爸安慰了好一会才平复情绪。

还有节目《超人妈妈》里的饺子,从小就和狗狗安抚奶嘴在一起,当奶奶想强行拿走时突然情绪失控,直接大哭大闹。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物品有那么深的依恋呢?这样的依恋对孩子有害吗?如果希望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孩子“恋物”是缺乏安全感

其实,在孩子眼中,这些玩具汽车、玩具娃娃、被子等不仅仅是物品这么简单,他们被孩子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他们背后往往潜藏着孩子更多的心里需求。

孩子当时依恋的,有可能并非物品本身,在孩子的感官体验中,它将自己依恋的东西幻化成一个"人",而孩子对人有依恋是正常的,这是他爱的渴求。这些物品曾在妈妈没陪伴身边时给了他安全感,让他放松、平静,孩子渴求这样的一种安全、温暖的环境,是正常的。

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恋物”会持续多久?

也许有的父母就会问,孩子“恋物”会持续多久呢?

对于孩子恋物,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和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数孩子慢慢就不再依恋这些代替性的物品。

大多数的孩子会在上了幼儿园之后,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时,就会放弃依恋物。还有的孩子会持续到上小学左右……

理解孩子对物品的依恋性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放轻松,尝试理解孩子,不要把孩子这种行为和心理问题等同起来,孩子眷恋与他朝夕相处的物品或者是心爱的物件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某些孩子个性敏感,或是有的看护人对孩子合理需求表现的过度不敏感,孩子恋物的情况就会更为明显一些。

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对于物品的依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父母就不需要太过担心,除非孩子的依恋行为已经到达了极端状态,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恋物”的源头,是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当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很浓厚的兴趣,甚至片刻不离,那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了。

那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1、避免强制性戒除

有的父母会担心这些物品让孩子永远不够man,看起来就像是还没有断奶。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对于孩子特别依赖的玩具,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其重视,可以试着一起给玩具消毒、更换新的外罩等。既不要放任自流让允许孩子永远和玩具"溺"在一起,也不要强硬地把玩具拿走,直接拿走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东西,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恐惧中,形成一些难以纠正的异常习惯。

2、平时要多拥抱孩子

拥抱不是奖赏,而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3、为孩子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

依恋物属于单一专注的物品,若爸妈帮宝宝多准备一些可替代的物品,从小就让宝宝轮流使用,当然也就较不易养成宝宝恋物的癖好啦!

4、给宝宝有品质的陪伴

宝宝依恋物的存在,归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关爱及安全感,也代表是一种需要更多爸妈关爱的讯号,故帮宝宝把对物的依恋,再转为人,那就要靠父母多陪伴孩子,并且是有品质的陪伴,不在于陪伴的量,而是重在于陪伴的质。

5、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钢筋水泥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人们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们了!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有爱大声说出来

父母切记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和赞美,“你做得真好”、“无论怎么样我们都爱你”,这些话语传递的是:我在乎你,你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无比坚实的安全感。

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爱,才是根治孩子“恋物行为”的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