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虑,做自己 |你以为很容易?

作者:虎虎昇威 09-21阅读:1636次

儿子今年成了一年级小豆包,当妈的我就此隆重开启了漫漫的陪读生涯,搞作业、搞规范、搞签字(hua ya)、搞习惯、搞规定时间阅读规定书目(此处省去一万字),原来的快乐阅读哪里去了?夹杂着指读认字、各种不情愿。几周下来,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断摸索方法策略,书还是要读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做自己”。

学校有一门课,叫《道德与法治》,听名字感觉很硬(wu qu),没想到任课老师却极有经验,看到她在群里配合着教材列出的绘本阅读书目,颇有人文教育的风范(di yun)。当她教孩子第三课《我认识您》的时候,我试着和老师联系,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让我帮忙找适合这个主题的绘本,最终选择了耕林童书新出的“我要做自己”系列中《想飞的鸵鸟》这本。

最初看到“我要做自己”系列简短的文字图片介绍时,以我阅书无数、火眼金睛的功力判断此书乃上乘之作,填补了图画书领域的某项空白,而这项空白兼具人文关怀、孩子自我寻找和认知、图画精美与留白、故事精彩与幽默等多个元素,作者不愧是教师、画家的完美结合。买到手后果然大爱,也深得我心,在那挑剔的“收购绘本小组”群里,也得到了积极响应。

精装图画书为了保持原版的色彩往往铜版印刷,但是晚上看书会有反光,“我要做自己”系列果然在印刷上就做了“自己”,以其朴素的面貌呈献给读者,却以其深厚的内涵俘获读者。这套书的“做自己”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借助几种动物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做自己”不仅仅是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找准位置,还可以追求个性,甚至在“自己”的道路上追逐梦想。

《想变白的棕熊》中的“棕熊”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这不满意那不满意,而“别人家的孩子”(白熊)千般好万般好,然后各种想改造自家的娃,以至于连“棕熊”自己也觉得“白熊”好。所以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让孩子接纳自己,更希望家长也能接纳自己的孩子。

《想成为鳄鱼的河马》是“棕熊”的升级版,起初河马处处羡慕鳄鱼的种种好,鳄鱼嘲笑河马的肥胖、不会游泳,拒绝河马加入他们,但当猎人举起猎枪,河马勇敢面对的姿态让鳄鱼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而此时的河马已经认清了自己的长处,不再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潇洒地告别鳄鱼继续自己的生活。

《想成为老虎的猫》让我们联想到金星这个不一般的舞蹈家,一个由“老虎”变成“猫”的女人。而现实中,不论是从“老虎”变成“猫”,还是从“猫”变成“老虎”,都不只是简单学学睡懒觉、吼叫这么简单。而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某个时机《想成为老虎的猫》能够给予孩子心灵的陪伴,坚持选择“自己的路”。

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往往比较擅长“批量”生产:统一的书皮、本子皮、书写要求、阅读书目……这一切都指向孩子,他们以幼小的身躯和心理如何抵抗种种的压力?到底是变成“批量”中的一个,还是有“个性”的那个?往往在集体无意识下,“批量”成了唯一的选择。但是看完《想当大灰狼的小羊》,那个调皮鬼小羊,从假装成大灰狼到变成带领动物们打败大灰狼的“英雄”,做了一回“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心”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蜕变?“个性”并不是轻易能够坚持的。

《想飞的鸵鸟》中的鸵鸟苏珊把“做自己”发挥到了极致,和其他的鸵鸟没有本质区别,身体重羽毛少无法飞翔,借助热气球和飞机都无法实现飞翔的梦想,但它在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之路上一路前行,埋头沙子中意外发现了一袋金子,从此天高任它飞,而其他鸵鸟依然只顾埋头沙子中。我们不能说其他鸵鸟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有什么问题,但更钦佩苏珊的努力与执着。

最近不少公号都以高晓松父母以及他本人在育儿上的成功发表了文章,他们在育儿上的“无用”让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更能做好自己。钱儿妈也深以为然,反思自己的育儿之路这样说,“人生真的有无限种可能,应该给孩子更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这种选择未必建立在金钱基础上,更多的是一种来自父母意识形态上的尽可能‘不焦虑’。”

在一年级陪读生涯开启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阅读这套“我要做自己”系列,众多陪读的父母可以有所领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则可以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做自己”,不论他是“棕熊”、“河马”、“猫”还是“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