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3岁前的记忆,我特别想提到曾经困扰我多年的一个梦。这个梦可能让人感觉有些沉重,读起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这是我切身的体验,对我来说,它比其他的案例更有说服力。于是,斟酌再三,我还是决定将这个梦与爸爸妈妈们分享。
从记事起,我就时常被一个噩梦所困扰。奇怪的是,每次做这个梦,梦的细节总是惊人的一致,就像一个高质量的电影拷贝。梦境真实而清晰,这使我感受到的恐惧更加深刻而真切。这个梦总是从一个黑暗的管道开始。管道不大不小,刚好能容下我的身子,但又卡不住我。周边没有任何依托物或者可供抓握的东西,于是,带着极度的恐惧与无助感,我头朝下坠落……坠落……我多么渴盼有什么东西挡我一下,让这种坠落停止。但是,没有。坠落带来的恐惧是那么的深切,以致我感觉那条黑暗的管道很深,深得没有尽头。在坠落的同时,隐隐约约,我能听到一些含混的声音,这些声音增添了更多恐怖的意味。接着,我看到一个如豆的光源,就如我小时候见到的煤油灯的小火苗,在我眼前摇曳。这个黄色的光源显得有些浑浊,看得不是太真切,但是轮廓还算分明。它也是我恐惧的源头之一。我紧盯着这个光源,在极度恐惧中醒来。醒来后,那种恐惧的感觉依然真实,仿佛一切还在进行中。
这个噩梦困扰了我很多年,总在我状态不太好、比较疲惫的时候袭来。某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莫非这就是我出生时的记忆?奇怪的是,当我如此去认知这个噩梦之后,它便奇迹般地遁去了。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梦再也不曾搅扰我的睡眠。而今,这个梦带给我的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个坠落的梦困扰我多年,也直接引发了我关于3岁前记忆的思考,更对我养育自己的孩子产生了很多积极的意义。
这些年,我也接触到一些孩子,发现他们能够准确回忆起3岁前的经历。不过,他们各自的表现可能不太一样。
会所有个小会员,在他1岁半的时候,有人为了逗他开心,即兴玩起了一个游戏——从地上捡起一片枯树叶,在两只手里倒腾几下,然后藏在某只手的手心里,让小男孩来猜树叶在哪里。小男孩看着人家玩这个游戏,似乎没有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也没有对游戏显现出特别的兴趣。大家觉得无趣,也就不再这样逗他。但是,时隔一年半,就在小男孩快3岁的时候,某一天,看到满地的落叶,小家伙居然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玩起了他1年多前看人玩过的“猜树叶”游戏。更有趣的是,因为他的手太小,每次倒腾完,那片树叶总是露了一大截在外面。可他一点儿都不在乎,完全沉浸在这个游戏里。而且,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玩这个游戏,谁教他玩的,这个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可见,他对这个游戏的记忆是以画面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呈现的。
琛琛1岁半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奶奶出去玩儿,曾看到一辆卡车翻到沟里。过了很久之后,当我带他再到那个地方玩时,他竟然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昨天在这里看到一辆卡车翻沟里了。”他混淆了时间,却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如果没有故地重游,不是那个场所触发了他的记忆,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提起这件事呢。倘若他语言能力发展得不够好,即便他事后记忆被触发,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一切,我可能就会自以为是地判定他把3岁前的记忆弄丢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如果我们接他回家的路上问他学了什么,吃了什么,他往往回答“不知道”。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会因此很焦虑,生怕孩子融入不了幼儿园的生活,或者学习能力有问题等等。但是,如果不给孩子压力,当遇到某个恰当的场景时,孩子的记忆却很可能被触发,于是,他所谓“不知道”的结论就会被他自己的表现所推翻——他可能突然念起在幼儿园学的某首儿歌,跳起老师教会的某个舞蹈动作,甚至开始描述他在幼儿园的经历。于是,他那些看似弄丢了的记忆经由某些画面触发,就会奇迹般地重现。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很难回忆起3岁前发生的一切,很多人就误以为孩子3岁前的经历对他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甚微。因为这种认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太注意我们的言行,结果就会无意间对孩子产生影响,带给孩子很多负面的东西。直到某一天,这些影响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我们才想起要去解决问题,并把问题归咎于孩子自己。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身上,与孩子无关。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从他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3岁前经历的一切不会白白浪费,它们会以某种方式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印痕,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潜意识不辨好坏,对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特别青睐。因此,在孩子的童年,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温馨的、奇妙的记忆,就相当于给他的潜意识输入了正面积极的养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曾在博客上发了一篇《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博文很快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天之内被点击将近15 000多次,并且不少人在这篇博文后发表评论,声称他们清晰地记得3岁前的经历。
一位网友提到:“我一直记得一个场景:我穿着橙色的衣服,扶着椅子站在地上(应该还不会走路),阳光从大门口照进来,很温暖。”
另一位网友则写道:“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爱能带给彼此无尽的奇迹。3岁的女儿,重遇一岁半时的早教老师,一眼就认出他了,并且直接喊出他的名字,信任地坐在他的怀里,与他拥抱,就像一岁半时那样。相信,这就是爱的力量!”
正如上述两位网友提到的那样,儿时那些温暖的回忆确实能带给我们爱的力量。我自己,一直记得一个很温暖的场面:屋后,菜园子里。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摇曳,飘来阵阵淡淡的花香。蜜蜂嗡嗡着,在花丛中飞舞。而我,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留着当年流行的“西瓜皮”发型,拎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小手袋,满心欢喜盯着大门,等待爷爷出现。春日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融融的,让我安心、喜悦。那是我第一次准备去远行——跟着爷爷去十几里外的资江对岸看姑奶奶。那时,我不到3岁。
那么多年过去,这个温馨的场面始终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的内心深处就有个声音响起:总有些场景值得重温,总有些未知令人期待。成人后,当我沮丧、悲伤、失落的时候,这个场景就会在我情绪极度低落时乍现,给我爱的力量。
当然,一些负面的记忆未必都是不好的。我们不可能,也无须给孩子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毕竟,他将来终究要面临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如果完全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孩子长大后就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自我调适。况且,某些负面的记忆也会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最终转化成正面的能量。很多艺术家的辉煌成就都得益于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
了解了3岁前记忆的去向与作用,我们就可以尽可能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环境,带给孩子更多快乐而美好的早期记忆。比如,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去同一家店买他最喜欢吃的蛋糕;和孩子反复玩儿同一个游戏,几分钟就行。爸爸妈妈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给孩子的记忆银行存储些温馨的片段。
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在3岁前有了一些创伤经历,我们也无须过于焦虑。放下它,淡看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宽厚的爱,他自然会从中获得疗愈。
BY:宝宝知道 林怡说早教
林怡:早教专家,林怡育儿会所创办人。
本文摘自林怡《别以为你会爱孩子》,图片源于网络。
更多孕育知识,请下载"宝宝知道"app。与百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