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祖国兴;青年强,则祖国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培养祖国未来的青年,家长们也是操碎了心,以下几种情况,家长中招了吗?
“不吃饭,就别想出去玩!”
“现在不吃,饿了也不许吃零食!”
周末带孩子出行,最怕孩子在饭桌上磨蹭。这时家长会用恐吓的语气说,如果不吃饭,就别想出去玩。
大人语气凶一点时,孩子就被这些话吓住了,虽然也开始吃饭了,不过好景持续不到一顿饭。
其实,这些恐吓的言语之所以失败,在于大人说出这话后的行动。
不给孩子吃零食后,真的就能坚持到下次吃饭吗?
家长们嘴上说的惩罚,其实一个都没发生。这种前后不一的矛盾行为,证明了家长在说出这句话时不明确的态度,孩子就不愿意接受了。因为他知道,你是“说着玩”的。
“就你这熊孩子,还想得第一名呀?”“再吃得这么慢,肯定是最后一名!”
没有孩子愿意当最后一名,有时候,孩子在吃饭前高兴地说今天吃饭要得第一名。开吃后,孩子的各种小动作就来了:一会儿玩玩碗,一会儿玩玩勺子。家长提醒几次后,就开始用激将法了。
实际上结果并不如意,孩子依旧想干嘛就干嘛。其实对孩子进行激将,是很糟糕的教育方式。
家长无理的指责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否定他,以至于孩子以后在吃饭的时候,变得更加不自信了。
家长常说:你肯定会最后一名。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自卑感。
“如果好好吃饭,就奖励你一块糖。”
“如果二十分钟内吃完,就叫你看会儿电视。”
很多父母喜欢用糖或看电视,哄孩子吃饭。刚开始很管用的,但渐渐就不管用了。
“如果……就……”的方法,其实是用贿赂的方式去奖励孩子。这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激励孩子,但长时间的效果并不理想。
换位思考一下,大人吃饭难道也需要奖励才能吃完吗?当然是NO!
吃饭并不需要得到“回报”,孩子不好好吃饭更不是应该的。在有奖励的时候才吃饭,关注点全在“我会得到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奖励我就不好好吃饭”。
其实,过度的奖励会剥夺孩子从生活中获得的基本满足感。
小洲说:
小孩不愿意好好吃饭、总喜欢拖拖拉拉,绝对能引爆家长的怒气。这个时候,训斥、威胁、引诱好像总是不受自己控制似的脱口而出,但最后效果又是怎样呢?这次大发脾气,下次“吃饭大战”还是继续上演。
其实又何止是吃饭,早上出门、晚上睡觉、说了一百遍还是收拾不起来的玩具……虽然消耗了很多精力与耐心,但还是对孩子的顽劣束手无策。
这种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不听话、任性胡闹是孩子的天然性格。却忽略了,其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让他丧失信心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教养方式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失去了信心、缺少了责任感。
下次再遇到孩子吃饭慢、不专心,忍不住要开始训斥之前。请先好好想一下,除了眼前快冷掉的一碗饭,更重要的,是不是还有快“冷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