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月子”陋习从何而起?夏天坐月子如何清爽又不受凉?

作者:湖南医聊 07-18阅读:5652次

七月份以来,山东省淄博市遭遇持续高温。7月9日,一位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不幸中暑死亡事件,不仅震惊了国人。无独有偶,2015年酷暑,上海郊区一产妇因重症中暑死亡,留下了仅仅十天大的孩子。

一个产妇的死亡,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大热天坐月子,竟然还能“坐”死人?!这月子还能坐吗?

(网络图片)

“月子”与常说的“产褥期”是一回事吗?

产褥期是指胎儿及其附属物胎盘等,娩出到妇女的生殖器官,完全恢复到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一般需要6周(42天)

而民间俗称的“月子”,指的是胎儿娩出后到满月(30天)这段时间

因此,这两者在时间上,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产褥期属于现代医学的概念,而“月子”是民间的叫法。因为流传已久,为更多人所熟知。

(网络图片)

“坐月子”就是陋习吗?

中国妇女在分娩后有“坐月子”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也就是说,“坐月子”作为妇女产后一种必须的仪式行为,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妇女地位低,生活条件有限,“坐月子”对于对于一位刚刚经历分娩的妇女来讲,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休养时机。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讲,“坐月子”可以协助产妇顺利度过人生的转折期,适应人生角色的变化:从人妻到人母,从外人到家人等。通过“坐月子”这样的仪式行为,让妇女在家庭中受到必要的关注与尊重。

因此,传统的“坐月子”,其存在并非完全负面的,相反,对于当时的妇女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国外,虽然没有“坐月子”的叫法,但是妇女在分娩后也会根据医生的建议休养一段时间,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坐月子”的习俗,其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但一些做法经过一辈辈人的实践,已经被证明过时,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不断探寻科学、健康的产后康复理念与技术。许多不利于产妇恢复的“坐月子”误区被一一“揪”了出来。在众多祸害妇女健康的误区中,“捂月子”自然首当其冲。

(网络图片)

“捂月子”的危害

很多年轻妇女在产后可能都听过家中老人的告诫:坐月子不能见风,要在家整整要“捂”上一个月。具体做法:关门窗、戴帽子、穿长衣长裤、盖被子,空调、电扇统统要远离……

想象一下,产后不通风,室内产妇、新生儿及照顾者呼吸的气味、奶味、恶露的血腥味、汗味,如果再加上大小便气味混杂在一起,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啊。

密闭的空间,混浊的空气,再加上妇女产后身体虚弱,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如果遇上高温天气,这一“捂”,不出问题才怪!

大热天,如何安全“坐月子”?

产后选择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休养环境非常重要。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在22-24摄氏度、湿度50-60%左右。

建议室内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如遇风大的天气,开窗通风时,可让妈妈和宝宝转移到旁边的房间,尽量避免让风直接吹到母婴身上。

炎热的夏天,室内可以合理使用空调和电扇。需要注意的是:空调的出风口以及电扇不要直接对着产妇和婴儿。要将室内的温度调整到舒适而不觉得冷的程度。此外,衣物穿着不要太多,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知识链接:关于产褥期中暑

产褥期中暑是妇女在产褥期发生的因为高温环境导致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的急性热病。

一般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意识丧失、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

家人如果发现产妇有中暑的先兆:如口渴、多汗、心慌、恶心、胸闷、四肢无力等表现,应该立即让产妇脱离高温环境,室内通风,迅速采用一切手段进行降温处理,同时积极就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科荣晓萍

湖南医聊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获取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nyiliao。

湖南医聊每日提供专业、靠谱、实用、及时的权威健康科普资讯,让我们一起收获健康,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