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分娩中的“帝王切开”
作者 倪方六
这几天,有关自媒体“洗稿”成为热闻,以前直接“抄”,现在抄不方便了,改为“洗”。我今天要聊的有关女人生产问题(上篇是《
为了对得起点开文章的“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网友,我只能再查资料补充重写,不想让大家失望,再看旧文。
(待产妇)
闲话不说,言归正传。
在医疗条件很差的古代,生孩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老话说女人生孩子是“过鬼门”。为了减少孕妇死亡率,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摸索,如现代孕妇喜欢喜欢的例的“剖宫产”,即民间所说的“剖腹产”,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出现。
最早的一条“剖宫产”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这记载是说,吴回生了儿子陆终,陆终娶妻女嬇,女嬇所生的6个儿子,都是剖宫产,即所谓“坼剖而产”。
(正在剖宫)
吴回和陆终都是远古时被神话了人物,这条剖宫产史料是否可信?历代都有人怀疑。《搜神记》一书作者、东晋人干宝分析认为,陆终的儿子是剖宫产一说“不妄”,并认为剖腹产“无害”,有诗称,“不坼不副,无灾无害。”
在离干宝生活时代并不遥远的三国时,就出现了一则剖宫产案例,干宝以此佐证剖宫生的存在和可行。据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这起剖宫产发生在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时皇帝为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宫产”。王氏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剖宫取出)
事实上,如果去除神话色彩,中国上古时的治水专家、夏朝的创立者大禹,也是剖腹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条称,“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修己是大禹的母亲,意思是,修己在石纽(今四川汶川)剖宫产生下了儿子大禹。
剖腹产是一种非正常分娩手段,古人往往将之视为神人圣贤降临世间的方式。除了大禹,商朝始祖契,同样是其母亲简狄剖腹产下的,即所谓“简狄焜剖而生契”一说。
(中式自然分娩)
(新技术分娩)
惊人巧合的是,剖腹产也为外国帝王出生时使用。在古罗马,剖腹产手术被称为“帝王切开”,就是因为公元前一位古罗马帝王凯撒,便用这种方式分娩出的,故剖宫术又称“凯撒术”。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最早的剖宫产手术,应是在死亡孕妇身上进行的。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过去民间风俗中,如果孕妇难产而死,都得剖宫,取出胎儿后才能下葬。如现在仍能看到蒙古族民间“火净”风俗,孕妇难产死亡,一定要将腹部死胎取出来,再一起焚烧。
(剖宫手术切口方式)
而在古罗马,这一条甚至成为硬性规定,写进法律,不剖宫取出死婴不得下葬。
“帝王切开”女人分娩手术,在晚清时由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中国史上第一例“帝王切开”——在医院正规进行的剖宫手术,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在中国广洲的博济医院完成。接受剖宫的产妇已有生育经历,这是第三胎,因为生病无法自然分娩,只能接受剖宫。
实施这“中国首例”的主切医生名叫斯万(J.M Swan),手术完成后她写下了详细的手术经过,给中国妇产发展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这里抄录如下——
(帝王切开绘画)
“第三胎经产妇,骨盆出口生长一实性软骨瘤,阻塞骨盆出口。足月临产后,在氯仿麻醉下,在脐至耻连间行腹壁及子宫切口,顺利取出活婴儿。丝线缝合子宫切口,术后有发烧、盆腔脓肿。术后五周坚持出院,未能随行,产妇可能死亡。”
从这个报告来看,中国第一例接受西方剖宫产手术的妈妈结果不太好,“可能死亡”,让人意外。幸运的是,婴儿顺利取出。按道理说,这名产妇满月后才出院的,应该没有大问题,但或是她长了瘤子,有基础病,估计当时医生也看出了问题,不希望她早早出院,故报告上写的是“坚持出院”。另外,也可能与消毒、消炎、麻醉等技术落后有关。
(打麻药)
在今天,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时,医生都会严格对待,家属很紧张的,毕竟是一台手术。而在一百年前,剖宫便更危险了,敢于接受者可以说都是“勇敢的人”。正因此,早期剖宫产案例稀少,凡做了一般都会有医案记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台剖宫手术便被不少相关书籍引用:一名做过人工流产的台湾产妇接受了剖宫手术,巧合的是也为第三胎。主刀医生马雅各(James I.Maxwell)手术报告中这样说的:台湾南部一名骨盆狭小第三胎产妇临产后入院,在氯仿麻醉下行剖宫产,子宫壁及腹壁用鱼肠线缝合,母婴安全出院。
文尾,向勇敢而又伟大的产妇们致敬,谢谢你们为人类繁衍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现代剖宫产手术已可视,相当安全)
(注,部分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