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都在哪生孩子?
本文作者倪方六
在“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中,已说了3篇有关古代女人生孩子的事情(见《
(现代医院的妇产科)
在古代,中国女人生孩子是没有去医院一说的,一般医院也不会有产房。中国医院出现产房,也是在传教士将西方的生产方式带入中国以后。据档案资料,清末,一般由在华传教士开办的医院大都设有妇产科。
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英国伦敦基督教协会在上海创办的仁济医院、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同仁医院,都设有妇产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海还出现了最早的妇产专科医院西门妇孺医院,里面自然设有专门的产科病房。
(清末汉口仁济医院)
中国早期县乡基层西式产科,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这些地方是通过海上来华的的外国医生最先接触的地方。清宣统三年(1911年),英国医生梅布尔·波尔特,在福建省福清县开始建立产科病房,计有13间、40张床位,同时进行助产护士培训。随着越来越多女传教士来华,很多新式医院开设妇产科成为普遍现象,并推广新式接生法。
民国时,城里的产妇已有去医院分娩的时尚。如今不去医院分娩是一个危险的选择,去医院分娩既安全,还舒适,不少都是花园式产房,十分温馨。
(现代产房)
但在产科出现以前,中国古代的产妇是受罪的,不只没有产科医院,早期甚至忌讳在家生产,只能到外面去生产。
古人视孕妇分娩为“不洁”,包括丈夫在内的男人都得回避。为了方便回避,不给家人带来坏运气,古人往往会设一个间临时产房,供分娩用。
产房设在哪,怎么布置,各个朝代并不一样。东汉王充《论衡·四讳篇》记载,秦汉时期一般是“舍丘墓”、“庐道畔”,即在坟地和道路旁边,搭一草棚子,作为临时产房。
(古代产妇坐月子)
在分娩前,将孕妇移入其中,生下孩子满月后,才可以抱着孩子回家住。
现代不少母亲在回答孩子“我是从哪来的”提问时,往往会说“在路边捡的”,或是“大树丫掉下来的”一类话,忽悠小孩子。究其语境源流,便与早期产房设于户外有关,孩子生在路边的临时产房内,不就是“在路边捡的”吗?
(提前临盆,临时路边接生,颇似古代)
临时产房内所设简单,一般地上铺层稻草、麦秸,作为产褥,故古代生孩子有“坐草”、“就草”、“在草”、“落草”这类叫法。
在铺草时,古人还要念相应咒语,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坐月门》“禁草法第八”条,宋元时咒语是这样:“铁铁当当,非公所当,是王一言得之铜,一言得之铁。母子相生俱蔑铁,急急如律令。”
(唐代时生产场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孕妇分娩场所出现变化,多在家中生产。这或因为东昏侯萧宝卷的所作所为。萧宝卷有四处游走的习惯,却又不想让人看到,每次出行之前他就派人驱赶所经之途的老百姓,有待产孕妇之家只好将路边的临时产房改设家里。
《南史·齐本纪下》记载,有一孕妇未离开路边产房,结果惨遭萧宝卷“剖腹看男女”。自此,在路边野外设临时孕妇风俗有变。但对屡生不育的孕妇,分娩时只能放在室外,乃至田间、水沟边,一直到清代此俗尚存。
(电视剧《产科医生》中的产科医生们,男产科医生越来越被接受)
不仅分娩场所有变,这一时期的贵族孕妇,还使用上了“高级产房”。《南史·后妃传下》记载,南朝梁文献张皇后,其产房便是“花园式”的,产房前有花园,产房内的空间宽敞,还有专用产床,四周用“幔遮蔽之”。
后来,古代女人更多是在家里生产,请接生婆上门服务。产房一般就是自己结婚用的婚房——与秦汉时到路边、坟地的临产房生产,这已很不错了!
(古代婚房即产房)
(古代婚房即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