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办公室没人,淼哥坐在办公桌前看雷竞璇写的《远在古巴》。
娟妹一阵风似的跑过来坐下:“淼哥、淼哥,我有个朋友想来我们医院生孩子,她给我发来一张分娩计划书。
你给看看,她说怕我们的医生助产士会笑话她。”
淼哥看了看:“你这朋友是百度看多了吧?要么就是上了很多花钱的孕期保健课。
把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外行指导内行,只会出事。
现在知识付费很流行,这也是好事,大家愿意花更多的精力、金钱去学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不局限于捧着盒爆米花,在电影院里看超人飞来飞去。
对于枯燥的医学知识,每天学习1小时,每周能学习4天,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很难得。
知道一名考上职业医师资格证,并且能在一所大医院里独当一面的医生学了多久吗?
网上有个段子: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范化培训+主治考试+论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5年+几篇SCI论文+省厅级别课题至少2项+考试通过=19年的副主任医师+5年+国家自然+3分以上SCI论文几篇+考试顺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医师。
人家20多年沉浸于一个专业,天天干的就是这个,你去和别人探讨如何治疗,是不是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
一个孕妈,看了几本书,上了几趟课,绞尽脑汁写出一份计划书,以为是些高大上、最先进的东西,其实大多数都是我们日常做的事情。
正规医院的管理是非常规范的,为什么说我们医护人员活到老学到老,周末不是在学习培训班,就是在去学习培训班的路上。
任何一种被广泛证明行之有效,的确对病人有效的诊疗常规,都会被广泛传播,并且有各级管理部门反复检查。
拿我们医院来说,每个月医院都会组织检查,查医疗、查护理、查消毒、查急救……每半年还要接受区里专家的检查,每年还要参加市里专家的检查。
检查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规范各医院的诊疗行为,督导改进。
我们每年会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也会接收兄弟单位的精英过来交流,大家就是想取长补短,提高技术。
经常会有人和我争论妇产科的知识,我总是退避三舍。
就像最近某医生因为拒绝孕妇剖宫产被围殴,很多外行人说医生被打固然应该谴责,但不给人家做剖宫产就是不对,我都懒得搭理。
只能这么说,没有一个正规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会公开说当事医生的医疗建议是错误的,最多就是偷偷说他傻。
老师和医生有点像,师德、医德使然,让你很想尽职尽责的做事,可满腔热血、认真负责的老师医生经常会被人当成傻子。
你家孩子送的是公立学校,孩子调皮不认真学习,老师管还是不管?认真管还是走过场管?
有一家以教学严格著称的学校,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学生好好学习,学生哭了回家告诉家长,爸爸妈妈跑来把老师围殴了一顿。
昨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一名医生无辜被打,多处软组织挫伤、脑震荡,视力下降0.3。
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叶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金200元的处罚。
抓了人又怎样,违法成本太低了,这不是能让受害医生心理身体得到安慰的处罚。”
娟妹挠挠头:“那,我还是不要让我的朋友拿这个分娩计划书了,免得被笑话。”
淼哥笑了笑:“医者父母心,病人有时候就像孩子,总是会提出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可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呀。
嗤之以鼻,或者漠然对待,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他们不懂,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问一问当然是可以的啦。
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科学,医生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份计划书,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位孕妇的想法、担心、恐惧,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也是好事呀。
其实,看了这份计划书,我不会笑话她,只是有点淡淡的哀伤。
里面有个内容是导乐,就是一名有过生育经历、富有奉献精神和接生经验的女性,在分娩过程指导孕妇进行顺利自然的分娩。
有个前同事,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助产士,她后来辞职去做导乐了,大家虽然觉得可惜,但谁也没办法开口挽留她。
导乐,一次收费5、6000块钱,就是在产程过程中指导一下;我们的助产士从前忙到后,弯腰勾背的检查、护理、接生,分到手里还买不了一个盒饭。
天天考试、天天学习、天天挨骂,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你凭啥留住人家?
且不说一次收1000的催乳师,服务26天就能挣10000多的月嫂,人家堂堂正正、明码实价凭手艺挣钱,你能说人家手里的钱就不干净了吗?
国庆的时候,我抽空去了趟香港,去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转了转,看了一份收费单。
港籍人士:公立医院门诊首诊:135元/次住院:100元/天。
非港籍人士:公立医院门诊首诊:790~2210元/次,住院:4080~15350元/天,查房:680~2780元/天,小型护理(敷药或注射):360元......
已预约的分娩:39000元,未预约的分娩:90000元,包括一次产前检查,三日(两晚)普通病房分娩或有关分娩住院服务。
香港私立医院或私人诊所,价格更高。
而在内地公立医院:有没有医保,收费一致;预约与否,产妇尽量接收,收费一致。收费贵不贵,大家心里有数。
就想问问,这算内地的巨大医疗福利吗?政府给予了巨大支持,那坚守在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是不是也做出了自己的奉献呢?
就这样,经常丑化医护人员,动辄打骂医护人员,你说说,如何吸引后面的人加入医疗队伍?
人民日报也报道了:每年60万医学生仅10万人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上‘白大衣’。
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从普罗大众的角度讲,我不希望从医的人员大量流失,因为生老病死谁也逃不掉,我们早晚也有需要看病的一天。
那些当年满怀热忱走进医学院的孩子,我们怎么告诉他行医是一份体面光鲜的职业呢?
那些无端被辱骂殴打后心灰意冷的医护人员,我们怎么安慰他善恶终有报应呢?
那些在无数个日夜奋战累倒在地的医护人员,我们怎么鼓励他爬起继续战斗呢?
这一张分娩计划书,我们收下并且认真对待。但也请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多一个微笑。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我们医护人员需要的不多,一声‘谢谢’就能让我们很感动。
请呵护医护人员,你若性命相托,我便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