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坐月子绝非陋习,而是补益气血和肾精,并能去除宿疾

作者:传承网 05-23阅读:1701次


关于坐月子,西汉《礼记》称之为“月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妇女产后必须的仪式性行为。至今,闽南语仍称坐月子为“月内”。“坐月”一词首见于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该书有“坐月门”一篇专论。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渡过生理和心理转折的关键时期。

其实不只是在中国,坐月子也是一些东亚民族妇女在生产过后休息调养身心的习俗,时间约一个月,故称坐月子。日本称产后之肥立(产后の肥立ち、さんごのひだち)韩语称为三七(삼칠、三七,即21日)。依各地民情风俗不同,也有四十天、两个月和一百天的差别。坐月子实际上是对产妇的行为和照顾方式的限制。

1

坐月子是陋习吗?

坐月子是中国产妇的一种传统仪式。其实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也是对刚分娩后的产妇会有特殊的区别对待和特殊照顾的传统,虽然没有称之为坐月子。但到了当代,有人开始对产后坐月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产后坐月子是一种陋习,没有必要,应该摒弃。

他们提出质疑的理由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往往产后立即上班,甚至体育运动,但似乎也没见她们患产后诸病。

事实上,外国人也意识到产后的恢复是一个关键时期,国际上称之为“产褥期”,一般规定是产后六个周。在这段时间产妇也要注意休息,改善饮食,调理体质,恢复子宫活力。

甚至北欧的芬兰、瑞典等国,新生儿的爸爸也要“坐月子”,他们和产妇一样,有一定的“产假”,因为面对人生的新阶段,新爸爸也要调节身心,这样可以更好的照顾产妇和家庭。

不同的是:中国人坐月子更强调在内容上的具体化,包括如何避风寒,该吃什么食物等等。这些具体化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认知下,而是一种必经的过程。

毕竟中国人与白人的体质有别:中国人的体质偏于虚寒,产后更因气血暴虚而易感风寒,甚至成产后风诸症;西方人体质偏热,气血偏旺,产后亦不甚虚。

因此说,坐月子本身就是从保护产妇健康的角度而设置的,坐月子绝非陋习,正确坐月子是有益于产妇的。

2

坐月子是产妇健康的重要保证

所谓坐月子,即是通过休息与食补,以助产妇迅速恢复气血与肾气。

中国有一个特有名词叫月子病。所谓月子病,是指妇女在生产(包括小产)之后一个月内所受到的外感或内伤而引起的疾患,也包括在月子里没有治愈而留下的病症。妇女在生产后,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疏,如果此时不慎使风寒侵入,或大怒大悲,或过多房事,都能引起月子病。

中医认为,妇人怀孕的过程需要大量消耗肾精,分娩的过程会出很多血,血为气之母,血伤则气亦夺;胎儿得母体之精而孕育成形,一旦脱离母体,血肉联系被切断,等同于母体伤精。因此说,生孩子会让母体精、气、血三者皆受损伤,非坐月子不能调整过来。

历代的医家都对产后保养和治疗有所论述。朱丹溪明确提出:“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病,从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张景岳认为:“产后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内伤停滞,不得不开通消导。不可偏执。”何松庵推崇:“产后气血大损,诸事必须保重,切不可恃健劳碌,致内伤外感,六淫七情诸证,为患莫测。”

若不坐月子,产妇休息不当,饮食不节,更兼感寒,鲜有不伤肾的,甚至迅速体质变差,易患产后诸疾。

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坐月子没有必要了。却不知因生产而导致的气血与肾精两虚并不是改善生活条件所能迅速恢复的。

而且,生活条件改善并不意味着人的体质就会更好。今人多喜食生冷油腻,兼多熬夜,平时工作与生活压力大,这些都容易伤损气血。所以说,产后坐月子是必需的,也是有益于产妇健康的。

3

坐月子当防寒避邪

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最伤阳气,风寒邪气杂至,最容易导致各种病症。产妇体虚,既无力卫外,又无力祛邪,故若受邪,邪气很容易自三阳深入三阴,导致多种大病重症。因此说,妇所有养生的原则,归纳为一句话,即是避邪。

若逢盛夏,天气炎热之时,产妇亦当避暑。建议保持屋子通气,不要让屋子完全封闭憋闷。需知,产妇本来就血虚,汗血同源,汗出过多亦伤血。

有新闻报道,在山东淄博,一产妇在高温天气坐月子,家里门窗紧闭,还穿着长袖长裤,盖着被子,最终导致中暑不治身亡。

从中医来分析,因生产会导致肾精和气血双虚,坐月子就是补气血,养肾精,兼避免风寒外袭。若在盛夏仍避风保温,这是误解了坐月子的本意。再者,若久关窗户,室内热浊闭滞,亦不利于清气宣通。

又如:老人家往往重视坐月子,要求产妇不能洗澡,不能洗头,不能吹风。但逢盛夏,天气炎热,过度避寒亦属不必。

预防受寒,产妇可用生姜或艾叶煮水来擦身,或洗头洗澡。但我还是建议擦浴,这样更不容易受寒。一荷兰人朋友平时体格健壮,生产后赤脚走路,即感足部和踝关节冷痛,用艾叶泡脚洗浴,冷痛消去。

总之,产妇不仅要避风寒,还应避免炎热所致大汗淋漓甚至中暑。

4

坐月子的药食疗法

妇女产后往往气血大虚,当重视补益气血,以饮食调理为好。禁食寒凉和辛辣,不要太过清淡,适当滋腻些,只要能运化就好,但又不可过度,以防损害胃口。

例如,某些地方的习俗是产妇要吃鸡,餐餐鸡肉鸡汤,吃到产妇反胃。虽然鸡能补益,但如此吃法不但影响胃口,甚至影响心情,这即是过度了。

国内不少地方有如此习俗:产妇坐月子时要喝黄酒,或用黄酒炖鸡蛋。因黄酒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温饮,或加姜煮而饮之,有补血养颜、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效,能补虚损。对于产妇而言,甚能温补气血。

产后当天即可开始服生化汤,最能排出恶露和瘀血,促进子宫恢复活力。羊水本用于养胎,胎儿既然已经娩出,残留于子宫内的羊水和血液即成为浊毒瘀血等病理因素,要及时排出才好。一般可连续服七至十四天。

现今,产后抑郁症高发,分析其原因:肝藏血,肝主情志,产后血虚,肝血与心血皆虚,心神失其所养,故易出现抑郁。

养血,当先养肝。坐月子期间,产妇应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烦躁;养肝血,前贤有八珍汤,甚有良效,此方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组成,既能补血,又擅补气,颇为适合产后气血俱虚的情况,建议加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同煎,效果更好。

此外,可用下方:炙甘草30克,小麦100克,大枣30克,水煎服,日一剂。最能养心补血,并可防治产后抑郁。

5

坐月子要睡好

坐月子的目的在于补益气血和肾精,除了吃好,还需要休息好。

中医认为,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亦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产妇因生产分娩,气血大虚,精神疲惫,体虚乏力,本就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不好,再加之要照顾孩子,更会出现睡眠不足且不规律。建议产妇尽量抽空睡觉,只要有时间,争取睡一会儿。

产妇可以用手机,但不建议一直看手机。其害有二,一则久视则伤肝血;二则久视则影响睡觉。

休息好,心神安则五脏皆和,如此更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

6

产妇要做适当运动

有人问,坐月子期间,产妇能不能运动?当然可以。运动可以升阳,阳气宣通,气血流畅,身体自会感觉舒服。

西医认为,产妇若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许多产后疾病,比如,新陈代谢缓慢、肠胃功能衰退引起痔疮等。

适当的产后运动可以让脏腑功能尽早恢复,同时还有利于恶露淤血的排出。毕竟淤血不去新血难生,产后失血,更需祛瘀生血。

剧烈运动反而会耗伤阳气,导致体质变差。因此,产后运动适当便好。何为适当?我的观点是运动后周身微微汗出,即达到了最佳效果。不可运动至大汗淋漓,这样反而会伤损正气。

7

坐月子还能治疗宿病

坐月子不仅仅是为了让产妇恢复产前的状态,同时还可以治疗一些宿病。

分娩的过程虽然伤损精气血,但同时也有利于排出体内郁积的浊毒血瘀。分娩之后认真坐好月子,不但可以让气血尽快恢复过来,还可以祛瘀生新,使身体焕发出新的活力。

坐月子能改善体质:有人生完孩子后面色更红润,皮肤更细腻;有人产后精神与体力较怀孕前更充沛;有人坐完月子牙齿变白,黄褐斑也变淡了;有人素来畏寒肢冷,坐完月子后完全不畏寒了。

因此说,好好坐月子,不但能早日恢复体力,还有助于让自己健康起来。

坐月子是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关怀,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习俗。与其质疑,还不如认真去探讨坐月子的优点和好处,应该如何才能把月子坐好,把这种优良传统落实在让产妇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上,实实在在地把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