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子宫内膜炎防治,你真的懂吗?

作者:保健养猪 08-18阅读:2932次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是集约化规模猪场多发且难于治愈的一种生殖器官疾病。

据统计,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因发情延迟或发情不正常而屡配不孕的母猪80%以上都患有子宫内膜炎,特别是在高热高湿的夏季,该病的发病率极高,从而导致其中60%的繁殖母猪被淘汰。该病可导致患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受胎率下降,产后母猪食欲减退或废绝,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会造成母猪屡配不孕,失去种用价值,甚至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造成死亡,危害性非常大。

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1.内源性病原微生物条件性致病

当应激过度、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全面,饲料内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等因素作用于母猪时,常常会造成母猪体质减弱,抵抗力下降,内分泌混乱,使母猪本身体内微生物失去平衡,从而使母猪生殖道内原来的非致病菌发生条件性致病。

当母猪发生亚临床的细小病毒、猪瘟、乙型脑炎、伪狂犬病,蓝耳病等感染时,母猪抵抗力变差,也会造成体内细菌的内源性感染。

母猪生殖道炎症首次治疗不彻底,炎性产物滞留子宫内未排干净,当子宫颈口封闭后无炎性产物排出,误认为痊愈,但到断奶发情时又出现子宫内源性感染。

环境温度过高,特别是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妊娠母猪极易出现流产、难产、死产、产程时间长等不同程度的生产不正常,这些都会引发内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2.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致病

配种或输精时卫生及消毒操作不严,将外源性病源微生物带入。

公猪的生殖器官有炎症,精液有炎性分泌物。在自然交配时,公猪将生殖器官炎症分泌物或外源性微生物带入母猪子宫内引起感染。

人工授精时器具等消毒不彻底,输精达不到无菌操作规范标准,也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重要原因。

母猪外生殖器、阴道等有炎症,配种时消毒操作不严,将炎症中病源微生物带入。

母猪在分娩、流产、助产时消毒不严,外源性病源微生物侵入母猪产后胎衣、碎片、恶露或死胎等未排干净,滞留子宫发生腐烂而引起子宫内膜炎;母猪助产手术时未进行无菌操作或消毒不彻底;接产时消毒不严,接产人员手臂、母猪外阴及产床等未进行彻底消毒,引起产道感染;母猪产后虚弱,护理不到位,抵抗力下降,环境卫生污染,引起产后感染。

圈舍卫生条件差,猪只经常在粪尿中坐卧。

后备母猪子宫内膜炎由于后备母猪发情时子宫和阴道口开张而发生外源性细菌感染。

3.子宫受到机械性损伤等致病

人工授精或与公猪交配时配种操作不当,使母猪生殖道黏膜受到机械性损伤;母猪难产实行助产手术时不当,造成子宫内壁受到机械性损伤;子宫弛缓或助产时强拉仔猪造成母猪阴道脱出、子宫脱出等;顺产时胎儿过大,分娩过程中对产道造成拉伤等。

4.饲喂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等致病

霉变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进入血液后会抑制淋巴细胞增殖,降低巨噬细胞活性,从而降低对病原的抵抗力,并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扰乱母猪体内雌激素的调控,造成雌激素分泌失调,导致母猪假发情,阴门肿大及子宫和输卵管炎等。

为防止母猪子宫内膜炎疾病的发生,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因此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做好母猪疫苗注射工作

根据当地母猪疫病流行情况,及时给母猪进行相关疫苗的免疫注射,如细小病毒、猪瘟、伪狂犬、乙型脑炎等。

2. 搞好母猪饲养管理工作

给母猪适当增加运动,补充优质饲料,母猪饲喂营养全面的饲料,随时搞好栏舍卫生、清洁消毒及防暑降温等环境调控工作。

3. 做好配种和分娩过程的消毒工作

人工授精时,必须严格按规范化操作标准操作,母猪临产前必须对产栏搞好清洁消毒,并对母猪的乳房、阴部及助产人员的双手和毛巾等用具进行清洗消毒。母猪产前产后一周,可在阴户、乳房涂抹护舍安,减少外源细菌进入。母猪分娩后,要留意胎衣等是否全部排出,并建议对难产和人工助产的母猪、产死胎多的母猪、胎衣不下的母猪、产后有大量异味恶露排出的母猪、流产母猪等在严格消毒的基础上进行产后冲洗和宫内投药,其它正常分娩母猪可不进行冲洗。

4. 加强母猪保健工作

对母猪使用135母猪健康包进行保健,有效促进毒素排泄,修复受损器官,改善内环境,提高抵抗力,并针对母猪所需特殊营养进行补充,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减少母猪自身消耗,使母猪越来越健康,提高猪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