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还是“剖”,谁说了算?

作者:老朱铛铛铛 09-11阅读:2607次

陕西榆林一医院里,待产孕妇马茸茸从15楼跳下,一尸两命。

事件发生后,整个中国的网络社交都爆炸了。

按照许多媒体的说法,该孕妇是想剖腹产却被婆家拒绝,而后自杀。

据媒体报道,马茸茸曾两次痛到下跪,家属依然没有同意剖腹产。为什么马茸茸痛到两次下跪,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分娩方式?

医院首先发布了免责声明。

医院担心家属会以产妇意识不清为由拒绝承认产妇的签字。所以在产妇生产方式上会征求家属意见。母子平安则已,一旦发生意外,家属和医院将会陷入医疗纠纷。

虽然医院发出的声明红纸黑字,证据充足,但其试图从避责的角度出发,把锅丢给了家属。并没有博得多少好感。

而另一边,家属也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马茸茸考虑,强迫她顺产,更是惹得众人大怒。

然而媒体这种抓眼球的简单归因,极具煽动性。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悲剧发生是由众多因素导致。如今,许多网友一边倒,纷纷责骂医院或者婆家的不近人情。

可是当事人马茸茸已经离世,口头上的讨伐似乎再无实质意义。近几天,媒体的报道和大众的讨论更多地聚焦在了顺产与剖腹产的问题上。

这几天刷屏的文章不乏这样的标题:

还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微博微信评论:

这种言论或多或少暗示了将剖腹产和顺产简单对立的思维,极端地说,仿佛选择剖腹产就是对孕妇好,支持剖腹产便意味着关爱产妇;而顺产就是牺牲产妇。

尤其在马茸茸事件之后,大部分网友狂热吹捧剖腹产。

然而他们真的了解剖腹产吗?

《史记·楚世家》里有“吴四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这样类似于剖腹产的记载,不过当时的剖腹产跟现代的剖腹产手术大不相同。那时,剖腹产的对象仅限于已死或濒死的孕产妇。不论胎儿能否存活,剖腹产的前提都意味着一位无法存活的母亲。

直到1500年,瑞士一位专门阉猪匠Jakob Nufer为难产的妻子进行剖腹产,他生命力逆天的妻子才成为了有记录以来,第一位活着看到胎儿的母亲。

1610年,国外才第一次在活人身上行剖腹产术,然而受医疗器械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的医生只知道切开孕妇的腹壁和子宫,取出胎儿之后,竟然不懂得缝合子宫切口,所以大多数产妇在行剖腹产手术后,不是死于出血就是死于感染,存活率不足一半。

1876年,开始有医生为防止孕妇子宫大出血或感染,行剖腹产时索性将子宫切除,使产妇存活率大大提高,但是做过这样剖腹产的女人,将永远失去再怀孕的可能。

1882年,医生完全掌握了缝合子宫切口的技术,使得产妇能够再次妊娠分娩。这是剖腹产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又差不多过了九十年,才改为出血更少、更易愈合的横切。

为了这尽可能安全的一刀,人类走了两千多年。

剖腹手术发展至今,的确已经相当成熟。相比顺产带来的毁天灭地的疼痛,更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看似轻松的剖腹产。

但值得注意的是,剖腹手术一开始的诞生,是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死亡,之后更是站在无数淋漓的鲜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就算在医学发达的现在,它仍然有可能带来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伤口感染,再次妊娠分娩或人工流产有子宫破裂等风险。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将剖宫产率控制在10%-15%左右。在中国,也对医院的剖腹手术比例有限制,并提出明确态度鼓励顺产。

近几年来,顺产一时间风头盛起:顺产宝宝经过产道的挤压身体免疫力更好,顺产宝宝会更加聪明;产妇的住院时间更少、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少3倍、对今后身体的恢复也更适合。

顺产好处虽多,但往往伴随着产妇对生产的恐惧,让她们更容易身心创伤、身材走形,以及夫妻性生活质量的下降。这些都让很多女性对顺产望而止步。

那么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分娩方式更理性?

剖腹产的确能很大程度地减轻孕妇生产时的痛苦,但也不应该受新闻而煽动,过度吹捧剖腹产,从而抵制顺产,甚至对生育产生抗拒。

在生育过程中,孕妇永远都是最应该被关心被保护的群体。选择哪一种方式生产,应该建立在对孕妇自身身体现实的了解基础上,结合孕妇的身心素质和胎儿发育状况,由医生和孕妇共同商量出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并不需要一众网友上纲上线到对女权主义的争论上。

然而现实社会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女性的生育权从来没有被自己掌握,而是被大多数人决定。事发之后,在大部分网友眼里,选择剖腹产,掌握生育权,就是对女性权利的认可。如果支持顺产,那就是把女性当做生产工具的落后封建思想。

对马茸茸来说,选择与否,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在唯恐担责的紧要关头,她的选择和疼痛无人顾及。

这个世界上,只有马茸茸知道,生孩子和从15楼摔下去,谁更痛一点。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节目在蜻蜓FM、懒人听书、凤凰FM、喜马拉雅、企鹅FM、微博、网易、搜狐、一点号、等平台同步上线。

“老朱铛铛铛PG”(微信号:phonego2017)

蜻蜓FM百万听众《老朱铛铛铛》节目官方微信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