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儿科医生告诉你真相

作者:医知袋鼠 02-23阅读:4703次

“医生,宝宝睡不踏实,是不是缺什么?”

“医生,宝宝指甲长倒刺,是不是缺什么?”

“宝宝不吃饭、挑食、头发稀少,这到底是缺什么呢?”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急切的询问。

家长们的心情非常可以理解,初为人父人母,害怕宝宝生长发育会不达标,再加上一些母婴产品商的宣传炒作,更是让家长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总担心宝宝缺了点什么。微量元素一直是家长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那么 “微量元素检查”究竟需不需要做呢?它得出的数据到底靠不靠谱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微量元素是什么?

国际上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是:人体内含有28种必需元素,以体内含量占体重的0.01%为界,将这28种元素划分为:≥体重0.01%的常量元素,<体重0.01%的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钠、钙、镁等。

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铜、碘、硒、锰等。

常说的微量元素检查,如下图所示:

显然,所谓的“微量元素检查”实际上并不只针对微量元素,常量元素钙、镁,以及重金属元素铅都赫然在列。

微量元素检查有没有必要做?

目前有些医疗机构还在应用的微量元素检测,主要是取宝宝的头发、指尖血、静脉血,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3种检测方式。

1、头发检测:

头发的生长和新陈代谢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用于检测的头发很可能是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的头发,即便结果显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宝宝之前的身体状况,而非当下。说得更直接一点,甚至宝宝头发上残留的洗发水,都会影响检查结果。

2、指尖血检测:

听上去好像准确度高了一些。但指尖血本身就是末梢血,就好比几百米外高空的空气质量不能代表地表空气质量一样,指尖血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身血液的元素含量情况。更何况医务人员在采集指尖血时,挤压宝宝手指的过程,会致使部分组织液混入检测血样中,也会造成检查结果的不准确。

3、静脉血检测:

看到这,有的家长可能会反驳了:头发和指尖血都存在高误差,那么采用静脉血检测总可以了吧,既不代表几个月前的情况,血样中混入组织液的可能也很小。

是啊,貌似这3种检测方法中,就数静脉血检查干扰项最少了。但事实可并非如此。

前面提到了,微量元素在人体的含量极小,而且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微量元素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元素可能大部分都存在于其他组织中,而血液中的含量却非常少。

以钙元素为例(虽然它并不属于微量元素,但大家对它最为熟悉):人体内99%以上的钙,都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而只有不足1%的钙,分布于血液、体液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在人类数万年的进化中,为了保证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基本稳定,我们人体进化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时,就会迅速动员骨钙对血钙进行补充;反之,若血钙浓度升高,机体便将钙质沉积于骨骼中储存起来或经肾脏排出体外。这一动态平衡机制保证了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中无明显差异,始终保持着一个基本恒定的浓度。

所以,通过监测血液中的钙元素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体内钙元素的实际情况。

同理,通过静脉血检测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也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的实际情况。

此外,微量元素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宝宝的饮食状况、检测设备的准确度、操作人员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声明一点:微量元素检测不是婴幼儿常规的检查项目。

不过,微量元素的检查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也会给医生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比如,存在吸收障碍的早产儿,某些先天性遗传病的患儿,或存在某些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严重偏食、挑食等情况,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微量元素的检查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

如果不做微量元素检测,那怎么知道孩子缺不缺乏某种营养素呢?在临床上,儿科医生会结合宝宝的症状、以及日常饮食来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而不是仅凭一份检测报告单上的数值。

微量元素有必要补吗?

说了这么多,但还是有些“执着”的家长会想:虽然微量元素检查不靠谱,没必要做,但平时给宝宝补点营养素防患于未然,总没毛病吧?

并不建议不加选择的给宝宝补充营养素!

首先,如果宝宝的饮食正常,绝大多数的营养素是不需要额外补充的。

其次,过量、滥补营养素,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各种元素在肠道中被吸收的过程,存在竞争关系。如钙、铁、锌、铜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它们在胃肠内的吸收途径相似。其中一种元素多了,就会挤占其它元素被吸收的机会。比如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等。

不过,有些营养素还是需要常规补充的,那就是维生素AD!

维生素D能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帮助骨骼和牙齿正常发育,是神经肌肉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的必需营养。维生素D对于钙质吸收、骨骼发育、身高促进的作用,现在多数家长们都意识到了,大部分也能做到给宝宝常规补充维生素D。

但对于维生素A的认识,似乎还存在一些偏差,多数人的理由就是欧美等国家并没有常规补充维生素A。

其实,不同国家对于不同营养素的缺乏程度也是不同的,对比欧美国家,我国处在维生素A的亚临床缺乏状态。

维生素A可以使我们的眼睛更适应光线的变化,还可以保护表皮、粘膜不易受细菌侵害,同时能促进牙齿和骨骼的正常发育。

宝宝体内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角膜软化、夜盲症等。在我们身边,这种严重维生素A缺乏的宝宝并不常见,所以很多家长并没有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的意识。

虽然没有这种严重缺乏表现,并不意味着宝宝每天的维生素A需求量就被满足了,实际上处在“维生素A不足”状态的孩子非常多。所以,也应该进行维生素A的常规补充。

还有一些家长担心维生素A补充过量的问题,其实只要按照推荐摄入量来补充,距离过量的剂量,实际还相差很远呢。

维生素AD的推荐摄入量如下(包括所有膳食中的维生素AD及补充的维生素AD):

钙需不需要常规补充呢?

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宝宝日常的喂奶量、辅食添加情况以及症状表现来综合评估。

母乳中的钙含量大约为34 mg/100ml,配方奶中的钙含量大概是45~60mg/100ml。0~6个月的宝宝,每天大概需要200mg的钙。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如果宝宝每天喝的奶量达到了600ml,就不需要再额外补钙了。

添加辅食以后,宝宝每天喝的奶量降低了,要根据日常奶量来具体计算每日的钙摄入量,如果计算摄入量和推荐量对比后,确定了钙量摄入不足的话,宝宝才需要额外补钙。

6个月~1岁的宝宝,每天大概需要250mg的钙。如果宝宝每天的奶量能达到600~800ml,再加一些富含钙的辅食,宝宝每日的钙需求量也基本都被满足了。这个阶段的宝宝还应以奶为主,如果辅食中不含或只含少量钙的话,再加上喝的奶量不够,宝宝是很容易出现缺钙的。

年龄更大一些的宝宝,奶或奶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量较之前会相对减少,有可能满足不了宝宝每天的钙需求。这种情况下,就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了。

最后说几句:

孩子的生长发育,依赖更多的其实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这些饮食中量大常见的营养素,生长异常也并不都是微量元素缺乏所致。

家长们,请放松心情,均衡营养,正常喂养,才是对宝宝健康成长最好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