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小小的维生素K,宝宝差点死于颅内出血!

作者:鸽子医生 03-28阅读:4780次

前段时间,收入院“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患儿。男婴,2018年2月7日出生,与3月15日上午在保健站注射乙肝疫苗。接种后观察了30分钟,没有什么异常回家。

当天下午,患儿精神差、不吃奶,晚上开始呕吐,约有5-6次,没有腹泻,宝宝很烦躁。3月16日凌晨4点多,宝宝再次呕吐,妈妈给孩子换衣服,发现接种部位出现淤青。随后不久孩子开始出现抽搐,持续时间不详。

急诊入院我科,血压92/67mmHg,反应差,易激惹,面色苍白,右上臂接种疫苗处见1cm瘀斑,四肢见针尖样斑点,压之不褪色。完善相关检查、CT等,确诊为“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置暖箱,予以维生素K1肌内注射、降颅压、止血等。目前患儿病情稳定。

面对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不理解,觉得孩子好好的,打疫苗后孩子变成这样了;导致家属追究接种人员责任的赔偿纠纷案例不再少数。其实,这是与免疫接种没有关系的夹杂症,纯属巧合。不论是否接种乙肝疫苗,都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通常发生在1个月龄左右的母乳喂养的婴儿,通常与维生素K摄入、吸收不足、肝功能障碍,不能利用维生素合成凝血酶原所导致。

这个病,很容易误诊、发病急、病情重,合并颅内出血预后不良,若家长送诊不及时,病死率高。

出生后1-2个月是宝宝预防接种的初始时期,家长和儿保中心、保健站对宝宝的健康是否存在隐患,都不甚明了。因此,建议先给宝宝体检,宝宝健康,再注射疫苗。家长也不要有误区认为医院变相收费;预防接种人员也不要口头询问宝宝健康状况(尤其到宝宝大些之后),就直接接种疫苗。即使直接接种,接种前一定要详细问诊,接种后严密观察,早诊断、正确处理。

因此,安全起见,即使没有出血史征兆,体检是完全有必要的;若孩子有出血史,就及时查明病因,延期接种疫苗或许还能避免严重后果。

一、什么是维生素K缺乏症?

概念不多解释。这个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宝宝,母乳喂养占多数;或病前多有腹泻,服用广谱抗生素史。

表现:出血点、瘀斑、皮下血肿、尤其受压的部位,如背部、臀部多见。

若注射疫苗后,接种部位针眼处出血不止,按压后仍渗血;首先要查明原因,考虑宝宝是否维生素K1缺乏,避免酿成上述宝宝颅内出血的状况。

二、维生素K缺乏症的原因?

1、宝宝患此病,大多与母亲饮食中维生素K摄取不足、宝宝凝血因子水平低有关。母乳内维生素K含量较少,人乳含量相比牛乳含量的四分之一,而且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内细菌合成维生素K较少。

2、宝宝患有肝、胆等疾病,如阻塞性黄疸,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慢性腹泻,都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在肠道内吸收。

3、长时间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细菌,也会导致维生素K合成减少。

三、如何进行家庭预防和护理?

1、孕妈产前2周常规口服维生素K1;宝宝出生后,哺乳的妈妈适量吃绿叶蔬菜、水果(担心凉,根据水果种类酌情加热),告诉照顾自己坐月子的家人,下奶汤固然重要,绿叶蔬菜也不要忽视。

2、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加强对母乳喂养的指导;出生后立即注射维生素K1,连续3天。

3、3个月内单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慢性腹泻口服抗生素的宝宝,及时补充维生素K。

4、患有阻塞性黄疸的宝宝,应预防性给予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