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家长讨论说:
“每天送宝宝去幼儿园,宝宝都会撕心裂肺的哭闹,都是分离焦虑闹的!”
“我家宝宝一秒见不到我,就哇哇大哭,而且特别粘人,这分离焦虑要怎么解决才好啊?”
父母一离开就哭闹,这确实可能是宝宝分离焦虑的其中一个原因,但分离焦虑不单单只能凭借这一种表现就下定论,因为,分离焦虑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常见。
1
分离焦虑到底是什么?
这里,首先和大家介绍一个术语——“客体永久性”,这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宝宝在6个月之前以为东西只要看不见了就消失了,慢慢TA才开始明白,原来东西即使看不见了,还是存在的,这就是客体永久性认知,就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会开始出现“分离焦虑”,这是因为宝宝开始明白了,妈妈不见了,但妈妈还是存在的,宝宝希望妈妈立刻出现,就会以哭闹来表达需求。
分离焦虑一般发生在学龄前,最早出现在6-7个月,可能会表现为宝宝特别黏人,非要抱在怀里、好哭闹、难以安抚,部分还伴随睡眠倒退等。另一个高峰期是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
2
宝宝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认为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宝宝太爱妈妈了,与妈妈太依恋才不愿意与妈妈分离。
相反地,出现分离焦虑是说明存在非安全型依恋,也就是说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不够好。对于两岁以上的宝宝来说,如果一直以来与妈妈建立起来的是安全型依恋,宝宝则会信任妈妈,相信只要他/她有需求,妈妈就是会出现的,那宝宝对新环境和陌生人会表现出好奇和友善。
如果宝宝与妈妈建立起来的是非安全型依恋,妈妈经常不明原因的、无规律地消失,宝宝必须通过哭闹或表现出极度不适时,妈妈才会出现。这都会加深宝宝对是否有人关注TA、保护TA的怀疑。因此,一旦能与妈妈在一起,TA绝不愿意分离。一旦要分离,TA拼命要阻止分离的发生。
3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有分离焦虑?
如果宝宝真的有分离焦虑,那么宝宝不仅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哭闹,在其他很多家庭情境中,宝宝也都会表现出不愿与依恋人分开的情况。
根据DSM-V诊断标准,儿童分离焦虑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在诊断时是需要符合很多标准的:
1、譬如说宝宝不能与妈妈或者其他依恋对象离别,否则会哭泣一个小时以上;
2、经常担心妈妈出车祸或有生病死亡等极端的想象;
3、因为害怕离别,持续表现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家去上学、不吃不喝、不玩不睡
4、经常做噩梦,出现头疼、胃疼、恶心或呕吐等躯体症状。
这些情况如果出现,且至少持续4周了,父母就要引起注意,因为你的宝宝可能出现了分离焦虑。
4
宝宝有分离焦虑,应该如何干预?
▍1、及时对宝宝进行安抚
如果真的是分离焦虑,需要及时对宝宝进行安抚,首先家长要允许宝宝发泄情绪,给予一个缓冲时间,理解认可宝宝的情绪“妈妈要离开,你很伤心,这很正常,其实妈妈离开你也有些难过,如果你需要和妈妈再呆一会,妈妈可以在这里陪着你”。
当发现宝宝情绪已经发泄出来了,哭声由强变弱或者开口提其他要求时,家长需要介入帮助他/她恢复平静,例如紧紧地抱着宝宝或者向TA示范深呼吸,玩鼓肚子的游戏。
如果宝宝平静下来了,可以抱起TA,拍拍TA或亲亲TA,向宝宝展示你无条件的爱,事后帮宝宝回顾总结,帮TA给情绪贴上标签,教会宝宝一些正确发泄情绪的方式“宝宝刚刚因为妈妈要离开很伤心,但哭妈妈不一定听得懂,下次可以直接让妈妈陪你再呆一会或者抱抱你”。
▍2、认知行为矫治和父母养育方式的改善
尤其要重视认知行为矫治以及调整父母养育方式,否则只会让宝宝有相应行为的改善,而压抑了宝宝的情绪发展,甚至影响宝宝一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养成。
而矫治和父母养育方式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个体化给予建议,如果宝宝出现了分离焦虑必要时需要让专业医生帮助判别。
作者/魏薇
妈咪知道儿科(广州佑儿诊所)儿保医生。
澳洲悉尼医学院国际儿童健康学位,原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师。擅长儿童保健(健康管理)及儿科常见病诊治,在儿童营养管理(膳食及进食行为评估指导等)、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家庭干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的评估和诊断、儿童罕见病遗传咨询等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和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