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水没呛,就溺水了?孩子游泳有这些表现,快救他!

作者:医知袋鼠 06-23阅读:2338次

夏天热的快燃烧,纵身一跃到水中扎个猛子,光是想想都够爽的。

前天应采儿在微博发出一段视频,是儿子Jasper在游艇上跳入海水中。不过像Jasper这么率真敢为母上大人生日献上“跳海”绝技的行为,真让人有点胆战心惊。建议应采儿应该在下面标注:动作危险,各位宝宝切勿模仿。

毕竟成人溺水的事故时有发生,更何况是经验有限、身体控制能力尚不足的孩子呢?

二次溺水,了解一下?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名10岁的小男孩,与妈妈在游泳池玩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洗完澡就睡着了,结果1小时后,妈妈发现孩子有些不对劲,叫他没反应,最后小男孩脸上被一团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着,就这么在床上“淹死了”……

在游泳池时小男孩的表现很正常,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也没有挣扎的表现。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二次溺水”。

二次溺水是指孩子在游泳过程中发生短暂的溺水,或因为进行从高处跳水等会造成剧烈水下冲击的活动,导致肺部吸入了少量的水。起初孩子可能表现的和平时差不多,但肺部在进水的刺激下,会逐渐引发水肿,随着水肿情况的加重,肺部呼吸的能力越来越弱,最终窒息死亡。

干性溺水,了解一下?

其实在发生溺水的初期,人们会下意识的产生喉部的痉挛,关闭气道,以减少肺部的进水量。但大部分人的这种痉挛只会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没有被及时救上岸,水就会进入肺部,窒息死亡,形成我们最常见的“湿性溺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溺水”。

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会一直封闭气道,因此他们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肺部进水,而是因为气道一直封闭无法换气窒息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干性溺水”。有时这种“干性溺水”的喉部痉挛可能在溺水者被救上岸后仍然继续,这时候他仍然有可能因为痉挛导致窒息,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于已经上岸的溺水者,仍然要观察他呼吸情况,看是否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及时进行有效的CPR心肺复苏非常有必要。

最常见的溺水,也有例外?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冲个凉鼻孔里进了水,都那么不舒服,溺水了竟然还有人会“淡定”不挣扎

要告诉你的是:这是真的。

而且这种溺水情况发生在游泳池的几率更高。因为很多孩子在进入泳池之前可能已经玩了半天,体力消耗了很多,此时如果贸然进入泳池,就很容易出问题。现实中很多孩子在泳池中溺水,表现出的正是这种不易察觉的缓慢溺水,而并不是很剧烈的挣扎。

前面所说的二次溺水、干性溺水,发生的概率都相对较小,我们最有可能遇到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的溺水,就是这种普通溺水。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公布的全球溺水报告显示,年龄是溺水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常常与监督失误有关。在全球范围内,溺水率最高的是1~4岁的儿童,其次是5~9岁的儿童。报告中指出,溺水是美国14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中国14岁以下儿童伤亡的首要原因。

因此,对待孩子游泳这件事,家长一定要慎重。

如何保证孩子游泳时的安全?

美国儿科学会(AAP)认为1岁以下的孩子还不具备掌握完善的掌握游泳技巧的能力,所以美国的全民游泳课程是从1岁以上开始的,而且要求孩子的父母具备安全意识,随时观察,保护孩子远离溺水。

任何游泳圈都不是万能的,无论宣传介绍中标榜功能多么强大,技术多么先进,家长一定要牢记:宝宝是自己的宝宝,泳衣、泳镜、泳帽、泳圈、浮板……所有的这些辅助设备起到的都只是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家长在旁的密切观察和陪同。只有家长目不转睛的保护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宝宝游泳时的安全!

一旦发现宝宝在游泳池出现溺水、挣扎等情况,即便之后表现正常了,接下去的24小时内也要加强对孩子的观察。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了呼吸困难,胸痛咳嗽、行为举止异常、极度疲劳等表现,一定要及时就诊排除溺水因素。

不管是哪种溺水情况,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预防的最根本方法还是提高游泳安全意识:和孩子讲清楚游泳的安全注意事项。不去泳池深水区及户外环境不明的水域游泳;不在水中做危险动作;在孩子游泳时,家长在旁保持随时关注;不过于依靠游泳辅助设备。

当然,万一发生了溺水,家长如果已经掌握了规范有效的CPR儿童心肺复苏技能,就能为宝宝的生还赢取宝贵的时间,避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