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作者:互联网 07-27阅读:987次

2018年7月28日

第八个世界肝炎日

主题: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积极主动接种疫苗,通过检测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危害。

肝炎防控成效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病毒性肝炎(肝炎)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等。我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策略,肝炎防控工作尤其甲肝、乙肝防控成效显著。

1992年➹ 我省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

2002年➹ 我省实施乙肝疫苗免费接种

2008年➹ 我省逐步将甲肝减毒活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

我省甲肝、乙肝发病水平明显下降:

甲肝报告发病数从2004年的3999例减少到2017年的542例,发病率下降8倍(从8.51/10万逐渐降低至0.97/10万);15岁以下儿童甲肝报告发病率从5.08/10万下降至0.17/10万。

乙肝报告发病数从2004年的44022例减少到2017年的15429例,发病率从2004年的93.67/10万下降至2017年的27.60/10万;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从15.26/10万下降至1.02/10万(下降15倍)。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根据2014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省1~2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4%),较1992年(11.09%)下降90%;其中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10.98%下降至2014年的0.68%(下降了93.8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4.05%下降至2014年的0.78%(下降了80.74%),说明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表明我省乙肝已经从高流行区转入中低流行水平,尤其儿童青少年乙肝得到了有效控制。

根据浙江省疾控中心与厦门大学联合开展的浙江省乙肝疫苗接种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我省现行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成本效益比为1:22.87,即财政每投入1元经费用于乙肝疫苗接种,就可以获得近23元的效益。现有的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政府公共财政每投入446元就可避免1例儿童乙肝发病,每投入1017元就可避免1例死亡。

肝炎的庞大家族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甲肝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甲肝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甲肝病毒IgM抗体呈阳性者)。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甲肝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如巩膜、皮肤和尿发黄。无症状感染者常见。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儿童在18月龄接种1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在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甲肝灭活疫苗。此外,甲肝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采取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等。

乙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结局与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转为慢性乙肝的可能越大。约80%~90%的围生期感染者、30%的6岁以下儿童感染者可转为慢性乙肝,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转为慢性乙肝的比例<10%。有15%~2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而导致死亡。

乙肝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可出现巩膜黄、尿黄如茶水样等黄疸症状、轻度发热等。重症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干细胞癌,甚至导致死亡。

接种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对新生儿实行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在0、1、6月龄各接种1剂。

其他预防措施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安全用血;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牙具等用品。

丙肝

丙肝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丙肝病毒属于RNA病毒,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传播途径类似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高危行为

输血及血液制品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丙肝的主要高危行为。

丙肝的临床表现与乙肝类似,症状相对较轻。多呈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0%,少数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有效丙肝疫苗。丙肝防治以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综合防治措施。2018年1月1日起,我省将丙肝治疗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确定3种2组针对丙肝的新药(索磷布韦,达拉他韦+阿舒瑞韦),丙肝治愈率在95%以上。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丁肝

丁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传染病。HDV是一种缺陷的RNA病毒,HDV必须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辅助才能感染人体。

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尿黄、眼黄。急性患者可能有肝脏肿大、触痛或叩痛;慢性患者可有脾大、肝掌、蜘蛛痣等。丁肝病毒感染可累及威胁着许多乙肝感染者,并易导致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患丁肝的急、慢性患者和乙肝病毒/丁肝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一致,主要途径是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以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形式存在。易感人群是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易感染HDV,静脉注射毒品者、性病患者、性滥交者等是感染HDV的高危人群。

目前对丁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用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同样可以预防丁肝感染。由于丁肝病毒必须有乙肝病毒的辅助才能感染人体,通俗来说,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因此,只要做好乙肝预防,就可以有效预防丁肝。在乙肝慢性感染者中,唯一有效的措施是避免暴露于任何潜在的丁肝病毒传染源。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免疫球蛋白(IG)和乙肝疫苗不能保护慢性乙肝感染者免遭丁肝病毒感染。一些研究提示,减少性暴露和共用针头的措施与丁肝病毒感染发病率的降低具有相关性。

戊肝

戊肝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食物污染常引起大的暴发或流行。

戊肝临床表现类似甲型病毒性肝炎,缺乏特征性表现,但与甲肝青壮年发病率较高不同,戊肝容易出现黄疸,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孕妇、老年人感染后症状重,预后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HEV后能够形成持续性感染和慢性肝炎, 并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预防措施

我省13年间15岁以下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下降15倍

目前戊肝尚无特异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最经济有效手段。其他预防方法包括: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患者应适当隔离,合理处理人畜禽粪便,饲养场、屠宰场要加强猪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加工猪肉、海产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食用半生不熟的猪肉类和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