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作者:青少年儿童健康守护 03-20阅读:863次

昨天又见了一条“血淋淋”来自盐城市建湖警方的通告: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犯罪嫌疑人是死者年仅13岁的儿子。连同去年12月份发生的两起类似案件,这已经是第三起“弑母”案了。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为何这些12、3岁的少年选择以这样残暴血腥的方式来与自己的父母进行生命最后的接触?简单的“不服管教”或“家庭纠纷”当然不能给我们答案。从新闻提供的线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案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点,而对这些特点的展开和思考,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 行凶者都是死者12、3岁的儿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进入少年期,从体力和自我意识上都进一步强大,情绪更易起伏波动。对于男孩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体验,使得自己更渴望得到展现、认可和支持。同时,由于自制力、判断力不足,他们对于来自生活、学校或网络各层面的感兴趣的新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和尝试之心。若是遭遇到外界强硬的干扰、阻止或者惩戒,他们通常会通过更激烈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在这个网络普及发达的时代,各种不良信息也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的生活,男孩因为其对力量和胆识的追求,更是容易受到暴力、血腥内容的负面影晌,下意识地认为这才是最简便的解决办法,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2. 这些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或很差,父母忙于赚钱养家,无暇顾及孩子。为了保障家庭必要的经济条件,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只是养育孩子的必要条件之一。孩子要健康的长大,养成良好的品性习惯,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这些悲剧家庭中,父母为了减轻经济压力,父亲都选择了离家打工长期无法回家,而母亲也因为操持家庭事务而很少关心孩子。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就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无法形成积极正向的沟通渠道,不仅无法使得孩子正确理解父母的辛苦怀有感恩之情,反而在一次次简单粗暴的沟通中加深了孩子的怨恨。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情况会更加恶化,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12岁弑母少年说“我只是希了我妈妈,我没杀别人”

外界的因素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任何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都能找到成功逆袭的例子,而支持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因都来自父母无私而有原则的爱、来自父母的榜样力量、来自父母点滴积累的人生哲学。不管我们身处于何种境地,在选择成为父母之前,请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意识到了为人父母的职责?是否真的理解了生养的意义?是否真的做好了成为父母的准备?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懦弱怕事的父亲、强势而重男轻女的母亲,成长在同一屋檐下却性格迥异的三个孩子。在现实穿插倒叙的故事发展中,我们得以慢慢透过表面的冲突和矛盾,逐渐抽丝剥茧找到起源,看到了那些恶、冷漠、嫉妒与怯懦的形成。我相信有很多的人,都在苏家故事中默默的留着自己的眼泪,因为那一丝共鸣,因为那一些感悟和悔恨。

挥刀向亲的少年——父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父母无法改变大环境,但至少可以选择营造温暧有爱的小家庭;子女无法选择出身,但起码可以保留内心爱和奋斗的能力。永远都不要将我们的生活过成了排除法,只剩无奈悲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