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中医养生不用愁!
主讲医师:李远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国家级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弟子
史欣德教授古方传承工作室主任
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分会青年委员
今天跟大家分享
一个“物理升温”的概念
今天一家长带孩子来看病,让我不得不着重跟大家分享一下“物理升温”这个话题。
这个孩子有点发烧,虽然体温还不到38度,但家长比较着急,马上给孩子用物理降温退烧,尽管他没有用一些极端的办法(如冰块),只是用湿毛巾敷。
我给孩子诊断之后,发现孩子的情况应该让体温升起来,结果家长却给物理降温,可能是导致持续反复低热的原因。
这其实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只要孩子发烧,许多家长和医生都会不问缘由的首先给孩子退烧;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关于孩子发烧的正确处理办法,我们之前也分享过,有时候盲目降温可能是适得其反。
“物理升温”的治疗方法,我认为要被重点提出来,特别是在治疗早期发热性疾病当中。
“物理升温”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现代病理生理学,更源于《伤寒论》,桂枝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第一方,可以说为中医方剂学做了一个奠基。
关于桂枝汤,书中写到“右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我们都知道,古文在竹简上刻字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比较大,所以都是简短精要,惜字如金;
然而对于这个桂枝汤的服用介绍篇幅如此之多,可见它的重要性。
而这段文字里的核心就是——“物理升温”。
如“啜热稀粥一升余”,一升等于两百毫升。
“以助药力”就是药的力量需要靠温度来提高。
“温覆令一时许”,意思就是需要在被子里捂两个小时。
在我的临床当中,对于发热性的疾病,尤其是早期时候的治疗经常会用到桂枝汤这个方子或者与其他方子合用。
这个方子的具体组成这里就不具体讲了,这个方子的药理核心的就是升高体温;
加快血液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病毒的功能;
当血液循环加快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白细胞被运送到病患处,促进疾病的痊愈。
如果此时体温还未升高就被降温,血管收缩,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我们身体里,被细菌侵犯的组织器官失去外援变成孤军,被细菌病毒肆意破坏,结果可想而知。
中医治疗中有一种方法为“下法”,就是用一些药物引起腹泻,外感用下法会引起很多的坏病;
那些通常是寒凉的药物会引起疾病的恶化,所以说疾病在发热早期的时候千万慎用此法。
让体温在38度~39度之间这个状态需持续一阵(身体自己会控制时间和火候,我们来顺势调节);
让身体自身的免疫力充分的去跟疾病展开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汤剂,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可以通过喝热水、糖盐水、葱、姜、枣水等来提。
核心观点就是,通过物理的办法,提高身体的体温,帮助身体对抗细菌病毒,从而使疾病更快的被治愈。
看到这里,有朋友会问,物理升温是治病的核心,那是否需要降温呢?
有时候也是需要的,我们知道,当温度超过41度时,会导致脑细胞的受损。
大部分的发热情况,都不会达到这个温度,对于一些,有高温惊厥史的孩子,我们要注意做好提前降温;
另外,当发烧温度升到较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降温,但是,考虑到口服药物的副作用问题,还是提倡大家尽量用物理降温的办法。
还有家长给孩子用冰帽、或者冰贴来物理降温,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办法;
正常情况下,不建议使用;除非是一些特别危急的高烧,且温度降不下来,可以用这些极端的物理降温法。
而大多数情况下,温度不是特别高,病情也不是特别急的情况下,最好是用湿毛巾,在腋下和大动脉附近进行湿敷,有助于热量的散发。
值得我们注意并且要掌握好的是:孩子是否温度烧的太高。
很多时候孩子根本就没烧起来,就被家长强行的给退热,结果反而延长病期,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者孩子反复的发烧。
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能认识到:
体温与自身免疫力的关系,不再给孩子盲目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