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小时候每年的这个时节,总会吃到一种被我们土家人称作“高粱粑粑”的美味。这是一种用鲜嫩的玉米浆发酵后,再用芭蕉叶或蓼叶包成近似立体三角形状,蒸熟后即可食用的美食。刚出锅的高粱粑粑口感松软细腻,带点淡淡的清香和甜味;若是有条件用柴火烤至表皮焦黄再吃,其香味更甚。
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习惯了在每年的六七月间,很自然的享用这道无任何添加的、纯粹的美味,却很少会有人忆及,在那个粮食稀缺的年代,只有遇到暴风雨灾害,人们才有机会吃上这美味的高粱粑粑。如同土家人的另外一种特产美食——腊肉,高粱粑粑的诞生,诉说着一段农耕民族的辛酸,同时也彰显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智慧。
每年的六七月间,是玉米结成棒子疯狂生长的时期,同时也是暴风雨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几乎无一例外,每年都会有大片的玉米被暴风雨刮倒。为了避免被吹断的玉米不至于白白浪费掉,雨过天晴,土家人就会把这些玉米棒子捡回来,一粒一粒的掰下鲜嫩的玉米粒,冲洗干净后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石磨推成浆。待玉米浆发酵好后,再用芭蕉叶或蓼叶包成一个一个的“粑粑”,用猛火蒸熟后食用。这样既避免了浪费,无意间又为人间凭添了一道美味。如若风调雨顺,人们是舍不得将那些长势正旺的玉米掰下来的,尤其是在粮食稀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