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作为美国唯一一个被撤销过的宪法修正案,值得一说。
禁酒令出现的背景
美国之所以出现禁酒令,有宗教原因与社会原因。
那个时期的美国本质上是个清教徒国家,宗教氛围浓厚,西方的宗教说酒是不好的。比如《圣经》上说:“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
社会原因是,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左白”式的法学家、社会学家都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贫穷的根源。其中以妇女组织最为热衷,女权运动领袖大多参加并领导了禁酒运动,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 ( WCTU) ,以及反酒馆联盟 ( 也有称 “反沙龙联盟”) 与禁酒党 ( Prohibition Party) 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三个支持禁酒运动的组织。
到后来妇女开始有投票选举权,她们对于男人们酗酒之后乱七八糟的生活状态的不满,早就在爆发边缘,于是纷纷把票投给了支持禁酒令的人,从此,长达十三年的禁酒令时期开始。
禁酒令主要有两部法律组成
第一是1917年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的通过,这一条修正案中规定在合众国领土内,不得制作、销售、运输致醉类饮料,同时也禁止了进口、出口。
宪法第十八修正案/Wikimedia
第二,是1919年补充的《伏尔斯泰得法案》(Volstead Act),对禁酒的相关细节进行补充规定,比如最让人震惊的那一条——对“致醉类饮料”的定义,为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品。《沃尔斯特法案》把酒精含量标准定位0.5%,这个做法太过变态,基本上宣布了所有酒类都是非法的。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所有酒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苛程度,也令所有人感到震精,包括支持禁酒的人。那些美国的婆娘们这个时候也觉得这个法案有点过分了,毕竟,也有部分女的喜欢来点酒。
禁酒令时期人们在倾倒酒 / Wikimedia
全面、严苛的禁酒令取到的效果
禁酒令刚公布的头几年里,取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酒厂彻底消失,打老婆的现象有所减少,醉卧街头的醉汉也有所减少。但是随着禁酒令的深入,出现了未曾想到的现象。
1、很多美国人都成了伪君子
禁酒令之前,是想喝就喝,喝了就承认,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了禁令之后,喝个酒全都变得偷鸡摸狗一样,必须的呀,喝酒是犯法,所以喝酒的人,一定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无疑这造成了公民的道德滑坡。
据统计,禁酒令期间,美国政府共逮捕了约50万人,其中约30万人被判刑,不排除少部分人是真的犯罪,但是大部分人并无犯罪前科,而只是因为喝了一点酒。
2、黑社会迅猛发展
1920年起,禁酒的相关法案生效,合法渠道再也买不到酒,地下渠道就会发展起来。禁酒的十三年里,美国的贩卖私酒组织和黑帮组织迅速发展。
执法人员查封了一家非法酒厂 / Wikimedia
1916年美国的约1300家酿酒厂,在十年之后彻底消失。
该喝酒的人还是会喝酒,也有办法喝到酒,禁酒令实际上只是把原本该由合法商人赚到的钱,全部转给了私酒贩子和黑帮,而且国家一毛钱税收都没收到,反而要付出巨大财力人力去打击犯罪。
禁酒令时期的警察等政治势力和黑帮为私酒贩卖保驾护航,已经成了一个黑暗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传奇的莫过于芝加哥的老大阿尔·卡彭(Al Capone),人称“刀疤脸”。他和当时的芝加哥市长威廉·汤普森(William H. Thompson)有公开的亲密关系,芝加哥警方明显对卡彭的势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芝加哥大佬Al Capone / Wikimedia
卡彭以私酒生意发迹,他说:“我只是给了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他给许多慈善组织捐款无数,因而被称为“当代罗宾汉”。
但是在1929年的“情人节大屠杀”中,卡彭的几名手下冒充警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大街上,公然枪杀7名敌对的黑帮成员。这使得“现代罗宾汉”的名声一落千丈,成了“第一公敌(Public Enemy No.1)”,后来也失去保护伞,被控以偷税漏税而投入牢中。
这种黑社会其实就是电影《教父》中的原型之一。
3,奇怪的化学战
禁令颁布,酒变得不易得,价格飙涨,出现黑市。那些买不起的人,就去偷。偷什么,偷工业酒精。尽管是有毒的,但酒鬼们管它呢,有的喝就好。每年美国的工业酒精都要失窃5000万加仑。
1929年,美国隔壁的加拿大对酒的宣传画 / Wikimedia
这些做酒的居然去偷工业酒精,于是美国政府和私酒贩子之间开打了一场“化学战争”。美国政府想出了一个奇葩的办法——在工业酒精里掺入杂质甚至是有毒物质,让其变得难以饮用。
当然,有人说,美国政府并没有真正掺杂毒药,只是发布消息说全部工业酒精都含有毒药,谁喝了谁死。只不过是吓唬一下那些黑帮与私酒贩子。
私酒贩子吃定了美国政府一样,他们努力学习化学知识,或者雇佣所谓的化学家对工业酒精进行“纯化”。
魔高一尺道也要高一丈,政府的相关部门命令酒精制造厂在其中掺入的物质越来越毒、越复杂,以提高净化的难度。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学战”在政府和私酒贩之间展开。
搜酒队
1927年,有真正的化学家将买到的私酒进行化验,发现里面的有毒成份千奇百怪,包括甲醇、菎、蒽、煤油、马钱子碱、汽油、苯、镉、锌、汞盐、尼古丁、乙醚、甲醛、氯仿、奎宁、丙酮等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无疑是甲醇。
其中一些成份并不是政府宣称的放入的有毒成份,如尼古丁,奎宁,马钱子碱。这几种成份都是黑帮与私酒贩子私自勾兑的。比如尼古丁是他们在酒里面泡烟叶而得出的药酒。奎宁等是在酒里直接加的药,私酒贩子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在制作,能使人更兴奋,能壮阳,有大补的药酒。
这样的酒都是毒酒,喝多了肯定死翘翘,少喝也容易成瞎子(甲醇致盲)。
禁酒令期间有不少倒霉的酒鬼买到没“净化”好的酒而致死的,仅就1926年的纽约市的数据,就有约1200人因喝到这种酒而致病,约400人身亡。
对政府往工业酒精里掺毒药一事,有学者认为,政府在此事中所担负的乃道德上的罪责,因为他们明知掺毒并不能真的制止私酒买卖,却依然行之若素。而且,这种直接兑酒精的酒是最劣质的假酒,经济实力稍好的人一般都能买到真正的酒。也就是说,到头来还是害苦了穷人。
但是有人辩护到,美国政府的本意并非真的要“毒死自己的公民”,而且是明确的告之工业酒精里有毒。就好比有人在果园里竖了一块牌子,“刚刚打农药,偷吃毒死了概不负责”。这种行为难道要怪果园的主人吗?牌子都竖了,难道还能说果园的主人缺德吗?此外,喝酒的人毒死了,其中毒死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黑帮那些人放的乱七八糟的补药,什么尼古丁等等,这些跟美国政府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禁酒令的取消
到了30年代初,美国人开始呼吁解除禁令。而此时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全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美国人希望飘香的美酒能缓解他们紧张忧虑的心情,唤起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希望重启的酿酒业、售酒业能刺激深陷危机中的经济,使之早日复苏。当然,政府也是想到一大块的税收都跑到了黑帮手中,实在心有不甘。
1933年,反对禁酒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也就在这一年12月,国会通过宪法第二十一修正案,允许各州指定自己的关于酒精的法律,等于废除了第十八修正案。而这第十八修正案,也成了美国史上唯一一条被废除的宪法修正案。
禁酒令背后的其它阴谋论
禁酒令背后存在着非常多的阴谋论。最突出的一个阴谋论为:
禁酒令之前,内燃机的燃料有两大类:石油产品和酒精。酒精的好处是燃烧充分污染少。但是也存在着几个基本的短板。
1、酒精的浓度一般比较低。所以显得热量密度低。
2、酒精做燃料,震动厉害,比汽油柴油都更震,多烧几次,发动机就坏掉。
3、最重要的,大部分把农作物都去酿酒,导致酒精价格下不来。
上述三个短板都可以克服,只不过酒精价格这一块比较难降低下来,前提是没有酒厂的竞争,酒精价格下降还是可能的。
就在此时,穷得响叮当的禁酒组织突然得到了一笔又一笔的巨大资金赞助。
这一切的背后都表明化工企业的大老板成为推动禁酒令的幕后黑手。
尽管如此,用农作物制成酒精,成本还是太高,尤其是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石油产品与酒精作为燃料的战争没有打起来。酒精作为内燃机的燃料这个方案基本废掉了。
目前,酒精作为燃料只有在有限的地方存在,比如实验室里的酒精灯。还有就是化学系的一些学生用酒精炉炒菜。
禁酒令的深远影响
美国虽然取消了禁酒令,但是如今对于酒的销售还是很严格,比如很多州规定了,不得向青少年销售酒精浓度高的酒。
此外禁酒令导致了美国没有什么出名的白酒品牌,这点让美国原来的酒厂痛心疾首。
不过美国的酒厂想着既然在白酒领域无法作为,但是在含有酒精的饮料当中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创新。比如什么失贞饮料呀,各种口味,一如当年禁酒令时期的补酒风格。
有学者提出可口可乐等非酒精类饮料的发展,也离不开禁酒令。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酒的禁酒令。但是有一个法规广受欢迎。就是酒驾的人被逮住了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轻则学习法规,被拘留。重则入刑。吃了这方面亏的典型代表是矮大紧老师。
高晓松被逮后,无条件的道歉,无条件的服从,态度极为诚恳。但是还是坐了6个月的牢。
矮大紧老师熟悉美国的那段历史,在节目中也有提到过这段历史。
他深知,我国的这条法规比美国的早期禁酒令不知道高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