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月饼已经卖了一两个月了吧?上海却还在酷暑中,么劲
这林荫道眼熟么?但并不是旧法租界,而是在松江。无论是古时的“云间”还是“华亭”,松江一直是上海的根源地,但我们极少去游玩,更极少去吃吃。
前阵子听说松江县城有个小店的东西做得有特色,一到11点半基本就卖完,于是冒着35度的高温横跨上海直冲过去
10点45分到达松江,在一个居民小区门口不用找就看到店面,因为不断有人走进这个小店
有好几位主妇在等外卖解决午饭
大盆里是椒盐排条,现炸现拌,装盒拿走
进门左手就是敞开式厨房,我猜店家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透明公开,而是餐厅格局更利于排风。以中餐馆的普遍水准来看,这个厨房的干净整洁度是合格的。如果你曾原谅了海底捞厨房有老鼠,各么这个厨房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
已经烧好的一大锅厚豆腐干红烧肉,估计是马桥香干烧的。曾看到蔡澜在一个视频里边吃边说:本帮菜里的臭豆腐红烧肉好吃,臭豆腐吸饱了肉汁。。。呃,大概我做上海人时间还不够久远,哪家本帮菜会用臭豆腐烧红烧肉?
红烧小肠一大锅。这些预先烧好的大锅肉菜往往入味,打包带走或者堂食下饭,都是极好的
重点来了,每天狠快卖完的东西,就在这个小小的空调隔间里。白盘子上都扣着一个泡沫盒子,神秘兮兮
每个进门落座的本地人,都会先用松江本地话喊一声:肚子!上海本地话不说猪肚,也不会说肚条,而是说“肚子”,如果是炒出来的猪肚,菜名会叫成“炒肚片”。我细细分辨了本地话“肚子”和“肚皮”中“肚”的发音,发觉有三声和四声的区别,这倒是和普通话中的发音区别一致,猪肚的肚是第三声、肚皮的肚是第四声。这个其实我没什么发言权,大家可以去请教钱乃荣教授
肚子细嫩、外层弹韧,无异味、入口香。感觉这并不是狠高等级的猪肚,肚头的厚度也不够,但以小店这样的价格,能做到这样的品质,非常不容易。有厨师和我说过,白切肚子的要诀就是做好后不能见光吹风,不然就会发黑,口感也会木掉。这才想起门口那个冷菜间里,盘子上都扣着泡沫盒子。
老客叫了一盘肚子后,大部分人还会叫:鸡!他们不说白斩鸡、更不会说白切鸡,而是直接用本地话说:鸡!我偷眼看了看老板手上拿着的点菜白纸片,他落笔写的就是:肚、鸡
鸡的卖相并不算好,斩得也马虎,既没有油黄厚实的皮、也没有皮下晶莹的冻。夹了一块吃,咦,倒是有传统的白斩鸡的香味。还是那句话,以这小店的这个价钱,能把普通的白斩鸡做到这个品质,难怪被街坊追着吃。大家其实不要迷信油黄的鸡皮,大部分都是后厨用油刷出来的;至于Q弹的鸡皮,那是出锅后用冰水冰块激化而成,皮下的脂冻也就形成了。这些技巧对于卖相非常重要,但对于鸡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太大意义。顺便说一句,前阵子吃了趟振鼎鸡,已经难吃到让人震惊。。。
肚子白切、鸡也白切,本身都没味道,调味全靠蘸酱油,一碗黑乎乎的本地酱油,够咸,不咸就体现不出肚和鸡的鲜味。我在家吃的话会在酱油里淋几滴麻油,也许还会撒一把葱花,再放一些白砂糖搅拌。。。本地人会说:搞撒?酱油顶好,勿要花头花脑
店家除了白切两大护法之外,还有些家常菜点击率高,比如捏菜炒蛋。捏菜就是小青菜,说实话我以前也不晓得捏菜这种说法。炒菜水平还行,家常口味就是这样的,我是尽力把菜拍得好看点,你们去现场的话会发现装盘更乱些
我看邻桌好多人点了这个奇奇怪怪的菜,也叫了一份,本地话叫小落苏,就是长不大的侏儒茄子,我小时候没见过,也许是这些年的新品种?酱油凉拌的,入口有浓烈的生茄子味儿
椒盐排条炸得好,表皮够香脆
进门从点菜到上完菜也就十多分钟,小小的店堂已经坐满。空调狠足,不过有人抽烟。啤酒是冰的,表扬一下小店。不要问有没有“起子”,上海本地话不叫“起子”叫“扳头”,或者叫“汽水扳头”、“啤酒扳头”,店员说:就荡了台子浪!是说:就挂在桌上呐!
朋友的这个推荐挺好,肚子和鸡也都满好吃。至于是不是值得驱车一个多小时冲到松江去吃,而且要在午市人多前赶到,就看你自己乐不乐意了。有些人活得比较用力,旅游一趟就想感知全世界拥抱全人类、吃一顿饭也要权衡性价比赛过米其林,这样的人其实更适合“云”吃饭,永远不吃亏。我觉得我此生一直没什么重要事情要做,所以经常乐意花些时间和精力去随便吃吃、随便玩玩,遇到好的就开心、遇到不好的也就算了,反正一辈子要吃好多顿饭呐,总有吃到好的时候
犹豫了一下,说店名的话就成了广告,年初写的 这家开了几十年的上海本地菜老饭店,可能要动迁了让小店生意爆掉,我自己都好久没法去吃,这次的店规模更小、东西更少,还是算了吧。以前有赞赏的时候,我把猜餐厅所获都捐给“儿童免费午餐”,现在IOS系统不给赞赏了、安卓用户又普遍么有付费习惯,唉。。。诚心想晓得的朋友,我把店名偷偷写在下面三个文章末尾的评论区里,劳烦你点进去找找,谢谢理解!
我是地主陆,带你们吃喝玩乐的地主陆
微信号:dizhuluweixin